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一百二十六期封面


第一百二十六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24-12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47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五南 .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張建斌著〈預備立憲與朝野各方——端方與清末預備立憲摺研究〉、蘇聖雄著〈戰略戰術思想的延續與轉變:1939年國軍的四次反攻〉、李戡著〈韓戰中的何世禮——遊說麥克阿瑟與鞏固華僑政治認同〉及書評一篇:陳令杰撰〈Weiping Tsai, The Making of China’s Post Office: Sovereignty,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a Nation〉。

    目錄
    論 文
    預備立憲與朝野各方——端方與清末預備立憲摺研究[摘要] 張建斌 PDF 1
    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籌備預備立憲,考察團回國後提供的奏陳,直接影響了清朝最後幾年的政治改革方向。自上陳之日起,關於奏陳的起草者便有多種傳言,雖然多指向逃亡海外的梁啟超,但梁氏撰寫此摺的傳言並無太多證據支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端方檔案中有關五大臣出國前後的往來電文,為考證這樁公案提供了鮮為人知的史料,彌補了既往研究過多依靠立憲派以及革命派材料的缺陷。考察團的預備立憲摺及相關奏陳的生成,與清末大員端方幕後推動有著密切的關係。端方出國之前即運作與梁啟超交往密切的熊希齡一同出洋考察,便於聯絡各方私下撰擬覆命奏陳,端方檔案中一封有關財政的奏摺,證明梁氏代擬考察團奏陳的事實。端方同時在上海設立編譯局,利用各種關係網絡,直接或間接延攬了戢翼翬、楊毓麟、宋教仁等懷有不同政治訴求的各方士人編纂立憲譯書,朝野互動在此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考察團歸國後,出於自身政治立場考量,端方讓袁世凱修改了立憲奏陳,藉此機會與北洋集團建立更為深厚的交誼。透過此案不難發現,參與立憲摺的人員多為兩湖籍或曾在兩湖有過任職經歷,且不乏有過戊戌維新經歷的官員,官僚立憲派在啟動預備立憲的過程中實際扮演了核心角色,這在既往研究中多被忽視。
    關鍵字:預備立憲摺、端方、梁啟超、熊希齡、官僚立憲派
    戰略戰術思想的延續與轉變:1939年國軍的四次反攻[摘要] 蘇聖雄 PDF 31
    在國軍的歷史敘述中,整場中日戰爭皆已妥善規劃,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實行節節抵抗的持久戰;武漢會戰後的第二期抗戰中,國軍轉守為攻,以奪取最後勝利。與國軍自身敘述不同,部分論者雖肯定國軍的貢獻,但批評其戰略戰術消極被動,缺乏攻擊意志,且指出蔣中正更期待西方國家幫助他打贏戰爭,同時維持大量部隊防堵毛澤東的共軍。本文藉由1939年國軍的四次反攻,重新探討上述分歧的論述,考究國軍對攻勢的理解。四次反攻相關研究並不多見,雖然整體鋪陳中日戰爭史實的著作多少會提到,卻多未展開討論。本文首先重建四次反攻的史實;其次從政略角度探討國軍為何發動四次反攻,分析所謂「速勝論」的是非,並探討國軍情報對戰略的影響;最後從軍事思想角度解釋四次反攻的根本原因。本文試圖說明,國軍發動四次反攻,有政略考量及對戰局樂觀欲自力勝敵的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軍事思想的深厚背景。從軍事思想的脈絡來看,即便沒有短期政略考量,國軍也會發動反攻,這是1939年四次反攻的根本原因。論者批評國軍不採取攻勢,其實自開戰以來,國軍一直採取攻勢防禦,到1939年達到高峰,只是中日戰力差距太大,難以落實。1939年的反攻,不是武漢會戰後的新戰法,而是先前戰略戰術的延續,此期間也是國軍軍事思想的關鍵轉變時期。
    關鍵字:中日戰爭、冬季攻勢、蔣中正、戰爭論、軍事思想
    韓戰中的何世禮——遊說麥克阿瑟與鞏固華僑政治認同[摘要] 李戡 PDF 83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蔣介石對戰局保持密切關注,試圖利用機會派兵參戰、反攻中國大陸。最廣為人知的是,蔣介石曾計劃派出三個師、共計3萬3千名兵力參與韓戰,而剛上任的駐日代表團團長何世禮,則被賦予和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交涉的重任。儘管這項計畫多次被美方考慮後又拒絕,何世禮仍在韓戰局勢最緊繃的階段,和盟軍總部建立了緊密聯絡。在朝鮮半島之外,國、共兩黨亦在日本展開較量,一為中共欲取代中華民國在盟國對日委員會(Allied Council for Japan)中的席位,在明知希望渺茫的情況下,仍委派周士第出任代表,何世禮則展開反制;二為韓戰爆發加劇留日華僑政治認同上的分歧,左傾思想繼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再次高漲,何世禮一改駐日代表團過去管理華僑的消極作風,採用強勢手段控制華僑與留學生的政治表態,在其任內暫時抑制左傾浪潮的蔓延。本文利用〈何世禮日記〉與相關中西方史料,探討何世禮在韓戰中的角色。
    關鍵字:韓戰、駐日代表團、何世禮、蔣介石、麥克阿瑟
    書 評
    Weiping Tsai, The Making of China’s Post Office: Sovereignty,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a Nation 陳令杰 PDF 139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