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六十八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0-6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88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收論文三篇:祝平一著〈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張仲民著〈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論述〉、小濱正子著〈計劃生育的開端──1950年-1960年代的上海〉,研究與討論一篇:陳耀煌撰〈從中央到地方:三十年來西方中共農村革命史研究述評〉,及書評一篇:蕭明禮撰〈建國大業的光與影 泉谷陽子,《中国建国初期の政治と经济:大众运动と社会主义体制》〉。
目錄
論文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
[摘要]
祝平一
PDF
1
本文從「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一語,分析明、清的醫療情境,探索時人如何詮釋醫病關係與疾患的意義。本文認為「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所指涉的心態源於醫療市場缺乏管制,醫生素質不齊,醫療理論、文本與治方之多樣性。在此情境下,擇醫仰賴口碑與推薦、市場上充斥過多的選擇與訊息,使病家既輕信又難以專信醫家;而醫家則抱怨無法掌握醫療過程,雙方遂將緊張的醫病關係投射於宗教的宇宙觀上。機緣與果報遂成為醫病理解疾患意義的中介,成為自由醫療市場中那隻看不見的手,讓醫病雙方訴說著醫療失敗時的委屈與不滿,並在這宗教宇宙觀的基礎上,自行備藥、避免藥害、省心行善或解罪求福。
關鍵字
:醫病關係、醫療市場、宗教與醫療、藥害、醫療風險
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論述
[摘要]
張仲民
PDF
51
閱讀的歷史同禁書的歷史不可分割,在前現代中國,一直都存在禁止民眾閱讀「淫辭小說」類書籍的論述和行為。時至清末,啟蒙菁英憑藉西來的思想資源,進一步認識到小說、戲曲的巨大社會作用,並反思通俗小說、戲劇與義和團事件的關聯,將閱讀和啟蒙同民族國家聯繫起來,決心努力創造出「淫辭小說」的替代品─新小說、新戲曲,改造民眾的閱讀,以開民智、打造新國民。但新小說和改良戲曲也一樣是眾聲喧嘩、多音複義的論述空間,對於各種各樣的人來講,其意義不同,並非僅具有啟蒙取向。況且民眾閱讀文化本身也有其內在邏輯,不可能完全受制於外來的規訓,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成效終歸有限
關鍵字
:「淫辭小說」、下層民眾、新小說、改良戲曲、閱讀習慣
計劃生育的開端─1950-1960年代的上海
[摘要]
小濱正子
PDF
97
中國為了控制人口成長,於1979年推出「一胎化政策」,但在此之前即有出生率急速下降的情況。特別是上海,從1950年代後半至1960年代,先於全國出現了出生率下降現象,這可以說是從1950年代中期起政府斷續地推動節制生育的結果。上海的人口壓力較全國其他地方尤為明顯,因此當地衛生局更迅速而有力地推進節制生育。當時的節制生育情況與後來的「一胎化政策」不同,婦女大多出於「自願」。她們在工作與家務、養育子女的雙重負擔下,積極地接受了節制生育的宣傳。1950年代初,婦女因各自的條件和社會階層的差異,生育觀念不一,但在上海城市地區,到1960年代中期,節制生育的觀念已能滲透到過去從未接觸過的幼小失學的勞動階層婦女。然而,當時的節制生育,還沒有開發出安全、有效、簡便的方法,加上積極對待節制生育的男性仍然較少,在這樣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性別結構的制約下,上海的大多數婦女只得選擇以婦女身體負擔較重的「絕育」─輸卵管結紮以及人工流產為主要節育手段,來實現生育的自我決定權。
關鍵字
:計劃生育、節制生育、上海、絕育、生育決定權
研究與討論
從中央到地方:三十年來西方中共農村革命史研究述評
[摘要]
陳耀煌
PDF
143
自從1970年代末期以來,西方中共黨史研究圈中出現了一股後來被稱為「地方研究」的新趨勢。新一代學者依據日益開放的中國歷史檔案資料,質疑過去的「大理論」研究,主張中國共產革命是一場因地制宜的地方革命。迄今為止,地方研究已成為西方中共黨史研究的主流。為何地方研究會興起?其主張為何?其中又有什麼值得吾人參考與商榷之處?本文將藉由梳理近三十年來與中共農村革命史相關的英語文獻,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關鍵字
:中共黨史、農村革命史、中國研究、地方研究、根據地研究
書評
建國大業的光與影 泉谷陽子,《中国建国初期の政治と経済:大衆運動と社会主義体制》
蕭明禮
PDF
18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