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六十三期封面


第六十三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09-3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13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本所

    目錄
    論文
    蘇州的東洋貨與市民生活(1736-1795)[摘要] 賴惠敏 PDF 1

         本文主要利用中國輸入東洋物資的資料,討論十八世紀蘇州城市的中日貿易及其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發現從蘇州市民消費東洋貨的過程,不僅可見來自日本器物本身的影響,亦可見清代統治階層文化的影響。首先,明清中國人口增加,由日本進口銅錢的原料洋銅,對中國貨幣有顯著影響;十八世紀中葉後,洋銅數量減少,而海產品數量增加。自清代江南的食譜記載,可以瞭解海產品、醬油、味噌、酒等進口東洋食品已改變了市民的飲食習慣。其次,明代文人喜愛的倭器,到了清代,種類、用途更為普遍,除了文人書房用具之外,還增添廚具和臥室中擺設的洋漆茶几、茶盤、洋漆櫃,乃至婦女梳妝台等。至於社會風尚方面,明代文人帶領時尚的流行,到了清代,領導流行者卻是宮廷。隨著皇帝的包衣官員在蘇州織造局生產器皿、皇帝數次下江南、官員揣摩上意採購貢品,導致皇帝的喜好影響民間。從清代餐具的流行,亦可窺得市民模仿上流社會的趨勢。至於皇帝本身,如乾隆皇帝雖刻意叫工匠製作仿西洋的物品時「去西洋氣」,來區隔「中國」和「西洋」,然而他對日本的器物卻十分喜愛,影響所及,「洋漆」不僅是器物的名稱,也成了代表日本漆器風格的名詞。而從蘇州冬季毛皮服飾充斥市面,以及市民慣用日本進口的保暖設備,亦可推見滿族文化的影響。要言之,本文認為,十八世紀蘇州市民在飲食習性、日用器具、社會風尚與習俗等方面的生活習慣,由於消費東洋貨而產生了變化,甚至與日本有些相似,從中也可見及滿清宮廷文化推展至民間的方式,以及市民對之加以模仿的趨勢。

    關鍵字:蘇州、東洋貨、銅、蒔繪、文化認同
    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摘要] 張循 PDF 49
    漢學與理學的對立是既有關於清代「漢宋之爭」研究關注的焦點。事實上,「漢宋之爭」在思想史上的內涵並不止於此,它同時也是清代漢學自身內部「窮經」與「進德」、「考據」與「義理」之間緊張狀態的反映。隨著清代漢學逐漸出現「為知識而知識」趨向,不免與儒學本身重道德、重致用的性格相違背。漢學畢竟還是一種儒學,受到自身內在的限制,不能允許欠缺義理的求知傾向無限制膨脹。既難以抑止考據的興趣、又必須限制這種興趣的發展,以防止它同德行、義理等層面分裂脫節,清代漢學(家)始終處在這種內在的緊張之中。這即是所謂「漢宋之爭」在思想史上更深層次的含義。清季以降,一整套西方學術分科體系逐漸流行於中國,表現為「漢宋之爭」的儒學內部各層次的分裂之勢與西方學科體系相互支援,在清季民初以後導致了儒學最終的解體,儒學內部的「漢宋之爭」也藉此而消歇。在這條學術變化理路中,清代儒學的「漢宋之爭」就好像是提前為中國學術由傳統進入現代做了一番準備,清代學術思想似乎顯示出某種「近代性」的趨向。然而清學是否具有「近代性」?學界的既有研究尚不足以回答此問題,因此對清學冠以「近代性」一類評價時似宜謹慎。
    關鍵字:漢學、宋學、漢宋之爭、「窮經」與「進德」、「考據」與「義理」
    馬戛爾尼使華的翻譯問題 [摘要] 王宏志 PDF 97
    儘管不少中西學者對馬戛爾尼訪華作過研究,但長久以來仍然忽略了一個重要元素:翻譯在這次中英第一次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透過對原始資料的疏理,以及中英兩國文件的文本對比,除整理和分析當時中英雙方的譯者背景及翻譯活動外,更論證譯者對重要文件的改動構成了嚴重的溝通問題,甚至是馬戛爾尼被乾隆視為貢使的重要因素,也是馬戛爾尼無法完成任務的主要原因。然而,本文亦指出,這責任不在譯者,他們的翻譯是在中英不同的政治及外交文化的制約下運作的。種種的改動,儘管產生嚴重的後果,但也是無可避免的了。
    關鍵字:馬戛爾尼使團、翻譯研究、朝貢制度
    「唇齒相依」還是「政治聯姻」? ——中朝同盟的建立及其延續(1946-1961) [摘要] 沈志華 PDF 147

         中共與北朝鮮在戰後相互幫助,醞釀中的亞洲共產黨情報局構成了他們之間同盟的基礎。在史達林的支持下,金日成搶先發動了戰爭,而毛澤東決定推遲《中朝同盟條約》的簽訂。為了儘快結束朝鮮戰爭,毛澤東急於派兵入朝作戰,金日成反覆多變,在莫斯科的沉默下拒絕中國出兵援助,毛澤東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決心孤軍對美作戰。戰爭期間,莫斯科在主要戰略問題上都支持中國的主張,金日成感到屈辱和壓抑。朝鮮戰爭結束後,金日成開始傾向於朝鮮的獨立發展,並首先肅清黨內的異己力量。中共與金日成在對朝鮮勞動黨內延安派的處理問題上發生衝突,中朝同盟陷入危機。蘇共二十大以後中蘇之間開始出現分歧,毛澤東需要朝鮮的支持,從而對金日成採取了容忍的態度,甚至主動提出從朝鮮撤軍,中朝關係得以改善,並於1961年簽訂了雙邊條約。中朝同盟並不是他們自己宣傳的「唇齒相依」的關係,而是內部充滿矛盾的極不穩定的「政治聯姻」。

    關鍵字:毛澤東、金日成、中朝關係、冷戰
    書評
    Helen Dunstan, State or Merchant?: Politic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1740s China; Man-houng Lin,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Richard Lufrano PDF 195
    Robert Culp,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Politics in Southeastern China, 1912-1940 Peter Zarrow PDF 195
    李約瑟的精彩人生 Simon Winchester, The Man Who Loved China: The Fantastic Story of the Eccentric Scientist Who Unlocked the Myster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 簡宜君 PDF 209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