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一百二十四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24-6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71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謝歆哲著〈死刑之慘——近代中國絞刑中的人體、器械與感覺,1906-1948〉、王雷著〈曹錕「賄選」票價與歲費關係之研究——兼與楊天宏先生商榷〉、張聖東著〈「十五年戰爭」體系下日本對「滿洲國軍」的多重利用〉,研究討論一篇:林志宏著〈滿洲國研究的回顧與動向(1998–2023)——從「帝國轉向」談起〉,及書評一篇:胡若辰撰〈趙劉洋,《婦女、家庭與法律實踐:清代以來的法律社會史》〉。
目錄
論 文
死刑之慘 ——近代中國絞刑中的人體、器械與感覺,1906–1948
[摘要]
謝歆哲
PDF
1
絞刑乃民國時期中國唯一法定死刑,卻少受學界關注。現有關於此一時期死刑的研究,多半關注其立法沿革及實務判決,雖有論及死刑執行者,但多以目的論籠統概括。本文以絞刑為主軸,探討近代中國刑罰人道主義轉向中的死刑實踐;透過梳理報刊中的紀實、評論以及官方政令,探究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是如何理解刑具器械的物質條件、刑器與受刑者及行刑者人體之間如何交互作用,從而建構對死刑之慘的想像機制。在中國擁抱「現代化」的路程中,面對新、舊死刑方式的不同文化意含,此一想像機制是否受到衝擊?新式絞具引發的特殊感覺又是如何影響國家對極刑形式的選擇,進而重新定義國家、社會與合法暴力之間的關係?本文指出,從斬絞並行到死刑唯絞,再從傳統水平絞殺法到引進英式垂直吊斃機,反映出近代中國在遺體完整性之外,也開始將行刑方式產生之痛苦程度納入考量,從而思考到速斃與否的問題。然而,表面看似同時符合此二項要求的英式絞機,因其原理與自縊相似之故,卻引發時人質疑,這可能是在資源、技術等問題之外,推行新式絞機不成功的另一因素。同時,隨著槍斃刑的規範化,原本對其破壞屍體的隱憂也隨之淡化,使得槍斃刑終究取代絞刑,成為能夠兼顧速斃與屍身完全的執刑方式。
關鍵字
:絞刑、死刑、晚清、民國時期
曹錕「賄選」票價與歲費關係之研究 ——兼與楊天宏先生商榷
[摘要]
王雷
PDF
49
楊天宏先生撰文指出,在1923年總統選舉中,直系發放的5,000元支票與國會議員歷年積欠薪俸數額相符,據此推論開具的支票是在變相補發歷年欠薪。但楊文在時間節點與統計數額上皆存在誤差。經考證歷年國會積欠歲費,個中情況極為複雜。議員每人遭積欠款項多寡不一,欲以統一數額的支票平均補發歷年欠薪,在現實中不具操作性。所謂補發歲費,實際上是直系與反直系間政治博奕的籌碼,為大選票價之外的優惠政策。稍後實行的「歲費暫行支給方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歲費發放。一直到大選前夕,喧騰一時的5,000元支票金額才最終議定,而且預算獨立、專款專用、專人經手,支付手續未經國會會計科,而是由負責選舉的經辦人直接發放支票,指定銀行取款。事後投票議員的辯駁,實是在政府欠薪的前提下,有意以補償積欠歲費來模糊「賄選」的概念。
關鍵字
:票價、歲費、國會、賄選
「十五年戰爭」體系下日本對「滿洲國軍」的多重利用
[摘要]
張聖東
PDF
89
日本於「十五年戰爭」(1931-1945)的對外擴張期間,陸續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組建多支當地人軍隊。本文聚焦於其中的「滿洲國軍」,探討日本對當地人軍隊的利用。滿洲國軍不僅是十五年戰爭期間的首支當地人軍隊,受日本支配的力度和日本化程度也最深,可以說已基本淪為一支殖民地軍隊。參與鎮壓抗日力量、協助日軍侵略作戰,自然是滿洲國軍作為日本控制下的當地人軍隊乃至殖民地軍所要擔負的重要任務。既往研究的關注點便多在對前者的考察上,不過,日本對滿洲國軍的利用並未單純停留在狹義作戰的層面。在對外擴張中,日本還對滿洲國軍進行政治性利用以調動當地勢力的合作,借用滿洲國軍的外殼和體制進行祕密活動,利用滿洲國軍培訓與儲備其他日滿所需人員,甚至將滿洲國軍作為統治其他當地人軍隊及改革日軍的試驗田。可以說,滿洲國軍其實在日本的對外擴張中擔負了更為多樣化的角色和作用。不過,在日本對滿洲國軍的利用模式中,有些通用於其他當地人軍隊,有些則只適用於「準關東軍部隊」化的滿洲國軍。這也反映出,當地人軍隊在日本對外擴張中的利用價值及作用,受其自身或其所憑依的日佔區的性質,即日本統治的滲透程度所限定。
關鍵字
:日本、關東軍、滿洲國軍、當地人軍隊、利用
研究討論
滿洲國研究的回顧與動向(1998–2023) ——從「帝國轉向」談起
[摘要]
林志宏
PDF
121
本文嘗試綜括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有關滿洲國研究的概況。自1990年代後,受到冷戰結束和史學思維變遷的影響,滿洲國研究也呈現出重大的進展。首先是擺脫戰爭陰影的桎梏,帝國∕帝國主義研究重新被用來理解滿洲國和日本之關係。邁入廿一世紀後,因受後殖民理論激發,通過知識與權力的辯證關係來檢視「殖民近代性」,訴諸更多樣視角以看待滿洲國之定位。其次,思考法西斯意識形態對滿洲國的影響,包括滿洲國境內的俄羅斯法西斯黨活動和日本改革派官僚的「技術至上」主張。最後,跨時空和延續性的特色已成為新近研究滿洲國的趨勢,包括文學史和文化研究中的族群關係,還有與東亞地區的連動,其中也關注到「後滿洲國」的歷史經驗。
關鍵字
:東北亞、滿洲國、日本帝國主義、法西斯意識形態、文化和認同
書 評
趙劉洋,《婦女、家庭與法律實踐:清代以來的法律社會史》
胡若辰
PDF
16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