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研討會論文集 演講集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特刊
第二十六期封面


第二十六期
出版年: 1996-12
  • 精裝本:缺書   
  • 平裝本:缺書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367
    冊數: 0
    開本: 16 開

    目錄
    論文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絳州的發展及其反彈 黃一農 PDF 1
    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 黃克武 PDF 41
    「新帝國主義」中的逆流﹕莎士保理與英國的遠東政策 [摘要] 王世宗 PDF 91

      本文討論十九世紀後期西方「新帝國主義」運動下,英國首相兼外交部
    長莎士保理所持的對華政策。藉此作者欲說明英國對華政策的特殊性(相對
    於其它強權而言) ,及其決策形成的背景。文分八節:首節介紹莎氏對中國
    國家與人民的看法與態度;第二節討論英國在華的商業利益與傳統政策;第
    三節說明一九八0 年代後期,列強加速對中國權利侵奪時,英國政府內部因
    不同的對華主張所致的對立;第四節探討莎氏對德俄強索膠州、旅大所持的
    看法與對策(此即威海衛的租借與香港租界的擴張)第五節根據莎氏的帝
    國主義觀念,分析列強瓜分在華「勢力範圍」與「門戶開放政策」的意義;
    第六節探討拳亂期間英國的對華政策;第七節藉英國對中國藩屬的政策,進
    一步驗證莎氏對華態度的特點;末節結論,概述莎氏的東方政策之本質。大
    致言之,莎氏堅持一與景不同的帝國政策,此即強調和平漸進手段,與間接
    控制的「非正式帝國」主張。正由於此種近乎獨排眾議的保守自持之外交立
    埸,終使莎氏在殖民競爭的狂潮中,漸失其人民與同僚之支持,而被迫讓出
    其外交主掌權(1900) ,乃至其主政的地位(1902) 。此後英國改採積極參與列強
    權勢擴張的行動,而其霸權的性質乃日益高張。

    撫順煤礦的發展,1907-1931 [摘要] 陳慈玉 PDF 133

    撫順煤礦的發展與日本對華的侵略史息息相關,也可以說是典型的日本
    對華直接經濟性投資,並且是由具「國策」性質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所經
    營。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其發展過程除了內在的因素外,和當時東北的經濟
    演變情況有關,更與日本經濟及其政策相關,當時世界情勢的變化亦對此礦
    業發生影響。在1907-1916 年的草創期中,撫順煤礦當局致力於設備的改善
    和技術的革新,並逐步使生產作業電氣化,亦從事新市街、宿舍和醫院等的
    建設,以期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1917-1920 年的成長則主要歸因於蓬勃的
    東北內銷市場,這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東北工業帶來的劃時代變革,亦
    即俄國資本工業的沒落,和日本資本以及華商資本工廠的勃興,於是當地鐵
    路、油坊、煉瓦、燒鍋、紡織、拌蠶絲、火柴和製糖等工業對煤炭的需求增
    加。撫順煤礦當局因而開鑿新坑,以求滿足消費市場。到1920 年代,隨著日
    本工業發展和煤炭需求增加,成長中的撫順煤礦成為日本進口煤的主要來
    源,但日本為了保護本國業者,只得限制撫順煤的進口量。於是撫順煤轉而
    開拓中國本部和東南亞市場,以事彌補。而滿鐵所經營的鞍山鐵礦,由撫順
    供給燃料和原料焦炭,其所產生鐵和鐵礦石是當時日本鋼鐵業不可或缺之
    物。總之,二十世紀初期,原本只是日本糧食和肥料供給地的東北,隨著時
    間的流轉,逐漸扮演日本本土資源(煤)和重工業原料(生鐵)的補給站的
    角色。為了達成此任務,滿鐵當局曾花費心血,引進新技術和設備,使此中
    國傳統的礦業,能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蛻變。

    1923年「科玄論戰」評價之評價 葉其忠 PDF 181
    國際主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1925-1930 [摘要] 余敏玲 PDF 235

      由於受到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的影響,過去研究中俄關係的著作,經常
    出現完全親俄或完全反俄的兩極化觀點。再者,這些著作大多將焦點放在政
    治外交方面,忽略了文化因素在中俄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試圖加入文
    化因素,用文化與政治外交互動的角度,來看中俄關係,或可避免這種黑白
    兩分的黨臼。
      蘇聯的國際主義有兩個層面:一是理想層面,承襲馬克思第一國際的理
    想,提倡平等,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利益而努力。另一層面則是實際策略的
    運用,利用國際主義的理想'尋求並鞏固蘇聯的利益。隨著時間的推移,蘇
    聯日漸重視的是國際主義的策略層面,但是國際主義對外最具號召力的則仍
    是其理想層面。
      事實上,從國際主義理想的實現(或利他部份)到純粹的策略運用(即
    ,接近民族主義或自利部份)都可以是國際主義由一端至另一端的光譜。無論
    是政策的實施或是個人的行為舉止,均有可能在此光譜的兩極之間游走。在
    此光譜的中間灰色地帶,常會出現緊張關係,甚至衝突。但是,國際主義與
    民族主義也有可以互相依存、滲透、轉化的關係。本文擬以莫斯科中山大學
    所發生的具體事例,從民間、宮方、與國際關係三個層面,來分析探討國際
    主義與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俄羅斯沙文主義之間的糾葛與衝突;並藉著上
    述文化因素的加入,呈現出中俄研究更為複雜的面貌。

    從「四海」到「一家」:國民政府統一海軍的再嘗試,1937-1948 張力 PDF 267
    抗戰期間未能來華的外購艦 馬幼垣 PDF 319
    政權替換與佛教法師的調適──以一九四九年前後的明真、虛雲、道安、印順為例 陳儀深 PDF 341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