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三十八期封面


第三十八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02-12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8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本所

    目錄
    論文
    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摘要] 巫仁恕 PDF 1

         交通工具的消費與使用的變化,不僅說明了技術方面的改進,也反映了社會變動與社會結構的變遷。本文即以明代的乘轎風氣為例作探討,全文分為三個部分:一討論北宋末年出現的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如何在明代中期以後漸漸普及,並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取代原有隋唐以來的騎馬風尚。其次,乘轎的流行的原因除了地理、技術、 社會、經濟等外部的因素之外,是不是還有內部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明代官方賦予轎子什麼樣的意涵,致使影響到社會進而改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態?第三是分析轎子在明代又發展出什麼樣的象徵意義呢?本文將嘗試揭櫫轎子在政治權力、社會身分或政治文化等三方面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關鍵字:轎子、士大夫、明代、身分、象徵
    鐵杆莊稼?清末內務府辛者庫人的家戶與生計[摘要] 賴惠敏 PDF 71

         去學者研究清初內務府辛者庫人都認為他們是最低賤的奴僕,在此則討論辛者庫人在嘉慶、道光以後更複雜的發展。「鐵杆莊稼」象徵旗人領俸餉過日,生活無虞,從戶口冊、俸餉冊的記載可瞭解清末國家財政困難,並非人人能依靠鐵杆莊稼過活,本文討論的三個管領下辛者庫人得各憑本事維生,故在嘉慶、道光朝已經有明顯的階層變化。七班的辛者庫人完全是漢軍旗,有21%的人丁都是從事雜役工作的蘇拉,到光緒年間他們仍從事雜役工作,而且比例下降為13.9%。四班的辛者庫人當差的比例約18.47%,族群包括漢軍與蒙古軍。其中有八人任九品以上官職,另有科舉功名文生員一人和官學生七人。安立管領下人丁包括滿洲、蒙古、漢軍旗人,在嘉慶朝有將近40%的男性當差,光緒朝則降為20%。不過整個看來,此管領下人丁獲得官職的人數增加,九品官以上有24位,其中包括官至二品的兩廣總督德壽。安立管領的辛者庫人長期擔任世襲的差務,如庫使、庫守、廚役、司俎人、領催,以及銀匠、銅匠、鐵匠等特殊技藝,容易累積家產,再加上清中葉廣開捐納之門,讓他們獲得買官的機會。

         舊時北京有句俗話:「不分滿漢,但問旗民」,似乎說明社會階層以旗人、民人作分野。但是,在內務府的旗人中滿漢地位還是大不相同的,滿洲人和蒙古人挑差的機會高於漢軍,同時他們還有世襲差務的機會。

    關鍵字:辛者庫人、內務府、漢軍、鐵杆莊稼
    武昌竟成電氣公司,1911-1937[摘要] 王樹槐 PDF 129

         武昌電燈公司成立於1911年,後由日商經營約數年之久。1926年,武昌總商會及另外兩社團接辦該公司,成立武昌竟成電氣公司,然而不到三個月,即   由湖北省政府接管,至1928年,又交回商辦。自1933年起,再由省政府整頓,並擬改組該公司,事未成,然卒於1935年,省政府據為省營事業。公司不服,前後抗爭達兩年又九個月之久,但無效果。

         本文分四節敘述,其目的在探討公司經營失敗的原因,政府整頓、接辦又有何困難?此一個案顯示,資金不足,設備簡陋,技術欠佳,管理不良,法規欠周全,社會貧窮,加上天災、內戰,造成中國早期電氣事業經營上的困難。電業良好的發展,則繫於政府、業者、用戶三者之間的理性的態度與行為。

    關鍵字:電氣公司、總商會、湖北省政府、建設委員會、日本商人
    「精心結構」與「明白清楚」-— 胡適述學文體研究[摘要] 陳平原 PDF 153
    比起褒貶現實政治的「論事之文 」討論傳統學間的「述學之文」無疑更能體現 1910年代中國讀書人的趣味。以白話為文學創作的工具,這還不夠,還必須深入到以白話為述學工具,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才有充分的保證。這襄有高低雅俗的文體偏見,但不排除「述學」中處理古今對話的艱難。雖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畢竟開啟了以白話述學的新時代。胡適強調「著作」必須是「精心結構 J'而不應只滿足於語錄、劉記或文章結集。這襄所說的「結構」是表, r名學」是裹,而作為貫串線索的,則是精密的心思與清晰的表連。這一文體的形成,與胡適本人長期熱中於演講大有關係。演講者之胸有成竹,以氣勢取勝,而極少自我質疑,迂迴前進,直接影響胡適的述學之文。這也是我們在欣賞胡適文章之清朗、暢達的同時,對其不夠深遠、尖銳略表遺憾的緣故。胡適之講求「述學」之文,目的是打破其時十分流行的「純文學」與「雜文學」對舉的論述框架。談論晚清以降的文學進程,學界一般欣賞現代文學意識的確立,推崇所謂的「純文學」。但胡適(及其前輩章太炎)相對寬泛的文學觀,代表了近代中國學人重新溝通「文學」與「學術 J的嘗試,同樣值得重視。
    關鍵字:文體、述學、白話、演講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