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七十五期封面


第七十五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2-3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22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本所

    摘要:
    本期收論文四篇:賴毓芝著〈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韓承賢著‧廖振旺譯〈文治之下的抗議:嘉慶四年蘇州士人的集體抗議與皇帝的反應〉、周健著〈陋規與清嘉道之際的地方財政──以嘉慶二十五年清查陋規事件為線索〉、羅士傑著〈地方宗教傳統與「去中心化」的地方政治:重探溫州金錢會事件(1850-1862)〉,及書評兩篇:汪榮祖撰〈王震邦,《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陳永發撰〈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

    目錄
    論文
    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摘要] 賴毓芝 PDF 1
    本文以乾隆朝《職貢圖》之圖像生產為中心,試圖透過此個案研究,探討乾隆朝之圖像與統治的關係。文中以釐清乾隆朝《職貢圖》各版本間的複雜關係為始,重建其規模龐大的製作過程,顯現此計畫在執行上以作為中央政治權力核心之軍機處來統整,動員具有全國網絡的官僚體系,產出的圖像超過數千計,其成果則作為外交禮物分送給來朝使節。文中並透過仔細排比其製作過程中的增補,推敲各圖像順序的構成原則,推論第一卷即為帝都意像的組合,顯現《職貢圖》乃是一個呈現由中心到邊緣、以地理為順序安排的帝國圖像;而透過分送此圖像給予「帝國」內成員,乾隆不但賦予來朝各國一個帝國的集體意識,且定義個別成員於帝國中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此帝國秩序的呈現,在內容與形式上,有許多別於傳統的創新,其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以一男一女標示一個地方或國家之歐洲根源形式的採用,以及代表天子所在位置之第一卷中「西洋」比例的大幅提高。配合其他文獻資料,本文進一步論證,現代意義下的「西洋」如何成為乾隆形象帝都與結構帝國不可或缺的成員。
    關鍵字:清宮研究、帝國形象、職貢圖、西洋風、圖像生產
    文治之下的抗議:嘉慶四年蘇州士人的集體抗議與皇帝的反應[摘要] 韓承賢‧廖振旺譯 PDF 77
    嘉慶4年(1799)蘇州吳縣知縣甄輔廷任意鞭笞(擅責)生員,引發了一場士人集體抗議事件,本文即嘗試針對此事件做個案研究。嘉慶深知官僚貪腐惡行之嚴重性,為瞭解這起事件,因而盡力整合士人的意見。此舉與雍、乾二帝一心只想以嚴厲手段處理類似事件,實有天壤之別。而嘉慶對於該事件更為寬大的處理方式,可謂劃時代的改變,並深為十九世紀蘇州士人所稱讚。事實上,這意味著朝廷對待官員及漢人儒生的態度有所調整。嘉慶對於這次蘇州抗議事件的新立場,其影響至為深遠。事實上,此已預示十九世紀清帝針對同類騷動將採行的對應慣例。當然,文人抗議於十九世紀仍是非法。然而,如同嘉慶對於1799年蘇州事件的處置方式,十九世紀的清帝常會加以克制而不處死暴動首要分子,並要求涉案之地方官員為暴動負責,甚或加以革職。再者,即如蘇州事件所預示般,十九世紀的清帝亦相當關心地方官員擅責生員之事,並嚴懲違犯的官員。而此與乾隆時期,若官員過問擅責即遭懲罰之情況至為不同。簡而言之,與過去的清帝相比,十九世紀的清帝們較為願意去探討是否因官員貪腐瀆職而造成地方騷動。
    關鍵字:蘇州、嘉慶、擅責、集體抗議、吏治
    陋規與清嘉道之際的地方財政─以嘉慶二十五年清查陋規 事件為線索 [摘要] 周健 PDF 115
    本文以嘉慶二十五年(1820)清查陋規一事為線索,觀察十八世紀中期以降地方財政體制的演變,展現十九世紀初期地方財政的一般狀況。嘉慶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道光帝諭令各省督撫清查所屬府廳州縣相沿陋規,分別應存應革,明定章程,作為地方官員公費之用。該事件反映出:至遲在嘉道之際,雍正年間建立的以養廉銀制度為核心的地方財政體制已經名存實亡,地方各級的行政經費基本來源於陋規、攤捐代表的外銷∕額外財政體系。政府間的財政管理也因此呈現明顯的「分權」色彩,不僅戶部無法「控制」外省的陋規、攤捐,地方各級政府也不瞭解下級收入的「詳細曲折」,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係類似於一種「包徵包解」的承包機制。清查陋規旨在從財政結構上革除陋規,也是財政管理的集權嘗試。清查之議的夭折,固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筆者認為,陋規等額外財政的普遍存在,以及「包徵包解」的財政管理模式的長期存續,才是清代財政的常態與基調,嘉慶二十五年清查陋規事件正為此提供了合理的注腳。
    關鍵字:陋規、攤捐、養廉銀、地方財政、包徵包解
    地方宗教傳統與「去中心化」的地方政治:重探溫州金錢會事件[摘要] 羅士傑 PDF 159
    發生在咸豐十一年夏(1861)的金錢會事件,可說是溫州歷史上最重要的群眾運動。這場被官方定位為叛亂的金錢會事件,乃是溫州府南部平陽縣錢倉江畔經營飯鋪的趙起所組的金錢會,與瑞安縣在籍京官孫鏘鳴所組成的白布會之間的武裝衝突。以往學者看待此一「集體行動」,多半是將它與太平天國運動直接劃上等號,不然就是以「農民起義」目之。事實上,金錢會是源自宋以來即流行於東南沿海的「齋教傳統」而建立的大眾組織。本文論證:此一長期以來被帝國政府邊緣化的地方宗教傳統及其所建立的民間組織,搭上晚清「地方軍事化」的順風車,從而成為地方政治舞台要角。透過本文的討論,將可看到「地方宗教傳統」在溫州乃至整體晚清政局中所發揮的關鍵影響力,並可重新思考「宗教」在現代中國政治「去中心化」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關鍵字:溫州金錢會事件、齋教、被排除者的政治、去中心化、晚清地方政治
    書評
    王震邦,《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 汪榮祖 PDF 203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 陳永發 PDF 21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