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七十九期封面


第七十九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3-3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本所

    摘要:
    本期收論文四篇:賴惠敏著〈十九世紀恰克圖貿易的俄羅斯紡織品〉、 張啟雄著〈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 ─「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林蘭芳著〈戰後初期資源委員會對台電之接收(1945-1952) ─以技術與人才為中心〉、黃宗鼎著〈越戰期間中華民國對越之軍援關係〉,及書評三篇:江勇振,〈Tong Lam, A Passion for Facts: Social Survey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tate, 1900-1949 〉、羅週,〈Thomas S. Mullaney, James Leibold, Stéphane Gros, and Eric Vanden Bussche, eds., Critical Han Studies: The History,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a’s Majority 〉、白若思,〈O. E. Nepomnin, Istoriia Kitaia: Epoha Tsin, XVII-nachalo XX veka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7th-early 20th centuries] 〉。

    目錄
    論文
    十九世紀恰克圖貿易的俄羅斯紡織品[摘要] 賴惠敏 PDF 1
    在十八世紀的中俄恰克圖貿易,中國輸出大量的藍京布、上海梭布等,俄羅斯則輸出毛皮。十九世紀中國的布疋輸出量減少,而茶葉成為主要輸出品。俄羅斯方面,毛皮產量減少,轉而將普魯士和波蘭毛織品輸往中國,十九世紀中葉俄羅斯紡織工業發展,生產大量毛織品和布疋輸往中國。歐洲商產的呢絨和棉織品逐漸受到俄國生產的紡織品排擠,到1840年代經恰克圖貿易的外國紡織品只佔2%。俄國紡織品中,毛織品因價格低廉又渾厚細密,廣受歡迎,甚至比英美產品更具競爭力。十九世紀時,由俄羅斯進口的回絨多達數百萬俄尺,回布亦有數十萬俄尺,俄羅斯的紡織品遍及中國北方各城市。清朝政府規定蒙古王公年班圍班請安時,俱穿石青馬褂,親王文武官員亦穿石青馬褂,連廣東巡撫等高官在慶典場合都鄭重地穿上俄國呢子製作的袍子。中國偏好俄國呢子的其他原因是價格低廉、顏色種類齊全、寬幅及包裝花色繁多。俄國進口的回回布也用於騎射用具和包裝器物。可見十九世紀的俄國紡織品在中國普及的程度亦不下於十八世紀俄國進口的毛皮。
    關鍵字:恰克圖貿易、俄羅斯、回絨、回布
    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 ─「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摘要] 張啟雄 PDF 47
    規範「中華世界帝國」國際體系的國際秩序原理乃《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相對地,規範西方國際體系的國際秩序原理則是《國際法》。近代以前,中國對屬藩實施《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之〈以不治治之論〉的統治方式,此乃基於民族自治,實行「屬藩政教禁令自主」的地方自治。西方對殖民地實行的統治方式為《國際法》的〈實效管轄領有論〉。西力東漸後,《中華世界秩序原理》與《國際法》開始接觸,並發生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其中,中國對屬藩的領土主權歸屬之所以發生紛爭,即因〈實效管轄領有論〉與〈以不治治之論〉的原理爆發根本衝突所致,這就是宗藩體系與殖民體系在統治原理上的衝突。清季列強企圖奪取台灣、琉球、朝鮮、越南、西藏等屬藩、屬土時,提出以《國際法》的「實效管轄領有論」為利器,先在法理上進行「領其地,理其政,徵其稅」的「實效管轄」調查,然後在外交實務上展開國際秩序原理的交涉。中國因施行〈以不治治之論〉的民族自治政策,而提出「屬藩政教禁令自主」的主張,在外交上爆發激烈的中西國際秩序原理之法理論述的爭辯,此乃本文之研究焦點與論證的中心議題。
    關鍵字: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國際法》秩序原理、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以不治治之論、實效管轄領有論
    戰後初期資源委員會對台電之接收(1945-1952) ─以技術與人才為中心[摘要] 林蘭芳 PDF 87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從戰時軍事轉成平時的經濟建設,電力事業扮演推進工業生產的火車頭,電力的整備成為首要急務。觀察1945年到1952年之間資委會接收台電的個案,得以讓我們了解到電力技術與人才多源匯聚的現象。接收台電之後,修復經戰爭破壞的諸多設備,並加以維持與增建,皆有賴電力技術與人才的接榫。資委會派來台灣接收台電的人才,借重原有在大陸時期培養的電業菁英,第一批的技術人才尤以崑湖電廠成員為主。至於戰爭末期被派赴美國培訓的高級技術人才,電業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是孫運璿,他在美國所學所得,戰後都應用於台電的諸多建設上。此外,戰後在電力技術上倚靠的美籍顧問工程師,也有賴孫運璿的溝通協助。台電本是日治時期日本電力技術的結晶,日籍技術人才在戰後初期扮演維持台灣電力有效運作的重要角色。資委會與懷特公司謀定的電力修復計畫,留用日人、來自大陸的技術人才、本地的台籍技術人才三方通力合作,搶修、維護經過戰爭破壞的電力設備,以期供電不斷。而在日籍技術人才退出台灣的同時,日治時期水力、火力設備諸多依賴外國機械的情況下,遇有重大情況,仍有賴日籍、外籍工程師的協助。
    關鍵字:資源委員會、台電、技術人才、留用日人、外籍工程師
    越戰期間中華民國對越之軍援關係[摘要] 黃宗鼎 PDF 137
    1954年奠邊府戰爭結束後,法人退出中南半島。自此南、北越各按意識型態建交結盟,中越關係(中華民國與越南共和國)的另一篇章亦由是展開。中越軍援範疇之問題,向為疑案。除了政治作戰協訓一項以外,外界對於其他軍事援助內容多是不得要領,更況越戰主導者美國居中扮演之角色?本文認為中越軍援關係植基於中越兩國對於彼此之傳統觀點,它不僅使得中越雙方不致因脫離古典宗藩關係,乃至於喪失地緣親近性(指中方偏安台灣,越方定都於南),而歸於一般性之國際關係。至於中越軍援關係之美國因素,則可歸結三個特點:一、中越軍援關係得填補美國不克援越之處;二、俾使中越軍援關係低調且節制;三、尚不致主導中越軍援關係。
    關鍵字:中越關係、軍事援助、越戰、冷戰、反攻大陸
    書評
    Tong Lam, A Passion for Facts: Social Survey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tate, 1900-1949 江勇振 PDF 173
    Thomas S. Mullaney, James Leibold, Stéphane Gros, and Eric Vanden Bussche, eds., Critical Han Studies: The History,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a’s Majority 羅週 PDF 201
    O. E. Nepomnin, Istoriia Kitaia: Epoha Tsin, XVII-nachalo XX veka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7th-early 20th centuries] 白若思 PDF 209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