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八十七期封面


第八十七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5-3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10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四篇:林志宏著〈殖民知識的生產與再建構——「滿洲國」時期的古物調查工作〉、劉本森著〈清末威海衛華勇營研究,1899-1906〉、徐鶴濤著〈日常中的國家——晚清民國的北京小販與城市管理〉、馮建勇著〈意識形態、國家利益與民族國家統合方略之糾葛——1944-1947年國民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研究〉,及書評四篇:齊錫生撰〈William G. Grieve, The American Military Mission to China, 1941-1942: Lend-Lease Logistics, Politics and the Tangles of Wartime Cooperation〉、梁加農撰〈Mary Brown Bullock, The Oil Prince’s Legacy: 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in China〉、劉傑撰〈馬陵合,《外債與民國時期經濟變遷》〉、胡學丞撰〈志賀市子著,宋軍譯,《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

    目錄
    論文
    殖民知識的生產與再建構——「滿洲國」時期的古物調查工作[摘要] 林志宏 PDF 1

    滿洲國的各種文化活動如何協助日本殖民工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繼續保留下來?本文以古物調查工作為例,探討滿洲國在日本帝國殖民史上的角色,並勾勒帝國主義與知識之間的關係。由於1930年代東亞民族與國家主權意識的高漲,滿洲國訂立有關保存古物的法律,並與日本進行「合作」之學術調查。雖然調查工作本身有其軍事和政治之目的,可是它們卻符合滿洲國與日本雙方各自需求。「日滿文化協會」不但是進行這方面調查的半官方組織,也是解決古物所有權的辦法之一。通過調查古物,日本探詢各項經濟、自然資源,又藉此肅清各地抗日勢力,同時反思自身學術發展;滿洲國則確立自己繼承清朝的淵源,尋求立國的合法性基礎。一方面,古物調查從歷史裡打造「東亞共榮」傳統外,另一方面則吸引了中國「協力者」的參與。歷經數次不同政權的統治,這些「協力者」以地方意識為訴求,繼續發展有關「滿洲」的學術與知識。

    關鍵字:滿洲國、古物調查、殖民帝國主義、知識生產、日滿文化協會
    清末威海衛華勇營研究,1899-1906[摘要] 劉本森  PDF 51
    1898年英國租占威海衛之後,曾於1899年成立華勇營,並將其作為英軍一部參與八國聯軍之役,後於1906年解散。華勇營的歷史反映了英國政策的變化,當海軍部決定不將威海衛發展成為重要的海軍基地之後,當時負責該租借地的陸軍部決定成立一支中國人組成的軍隊負責防務與治安。華勇營以英國人為軍官,在山東、直隸等地招募了約一千名士兵,在威海衛勘界糾紛、八國聯軍之役時,取得一定的成功,但1900年前後有很多士兵逃跑,於是英方對其進行縮編。與將華勇營形象臉譜化視為「漢奸」不同,本文認為:華勇營士兵大部份是普通平凡的農村青年。
    關鍵字:華勇營(中國軍團)、英國、租借地、威海衛、漢奸
    日常中的國家——晚清民國的北京小販與城市管理[摘要] 徐鶴濤  PDF 85
    在清末新政時期,由於國家競存的需要,北京出現了以警察為核心的小販管理體制,小販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多。然而,由於市民低下的消費能力、城市就業機會短缺及動盪的社會局勢,攤販經濟在管制中反而越發興旺。這兩股反向潮流的撞擊並未造成激烈衝突,而是形成了一套新的城市秩序:城市生活既有了不同於傳統的模樣,但又和西方完全不同;它以警察管理為主軸,但並未打破小販的自我管理;警察與小販間、小販與其他社會群體間,既有對抗,又保持了相對和睦。而之所以能形成這種平衡,有賴於官方在日常管理中的明智態度、小販自治的存在及社會力量的緩衝。可見,如果我們不把國家社會關係僅僅理解為一種抽象結構,而注意到它其實是具體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日常互動,便會看到現代國家建設並不必然是好或壞,並不必然落入「政權內卷化」或「社會規訓化」。從近代北京的小販管理上我們看到,它帶來的是束縛下的自由空間、衝突中的整體和諧,它不是宿命性的,日常生活中各方的不同選擇會產生很不一樣的後果。
    關鍵字:小販、國家建設、城市管理、日常生活、警察
    意識形態、國家利益與民族國家統合方略之糾葛 —1944-1947年國民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摘要] 馮建勇 PDF 127
    1942年以降,國民政府掌握國內外局勢之演變,順勢而為,推行「收復新疆主權方略」,最終於1944年將新疆納入中央直接管轄之下。國民政府接手新疆以後,該地區原有的地緣政治圖像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不可避免地要求蘇聯重新審視和確立其對新疆的政策。隨著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調整,國民政府勢必需要做出某種應對。長期以來,諸多研究對於1940年代國民政府治理新疆問題的探討,一般將該問題納入中蘇關係研究的範疇,或將其置於邊疆民族對新省當局之挑戰的視野,又抑或一意強調蘇聯對新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國民政府統合新疆之舉措及實效。本文以1944年至1947年新疆地區政治之演繹作為縱橫軸,嘗試呈現此期國民政府統合新疆的一般圖像。結果顯示,面對強大而又野心勃勃且主義不同的蘇聯,因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國家利益與外交方略之糾葛,國民政府先是因「伊寧事件」使得在新疆剛剛獲得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並導致其與蘇聯交惡;隨後又有「北塔山事件」讓中蘇關係伊於胡底,以致最終失去了對新疆局勢的控制權。
    關鍵字:國民政府、新疆、意識形態、國家利益、民族國家統合方略
    書評
    William G. Grieve, The American Military Mission to China, 1941-1942: Lend-Lease Logistics, Politics and the Tangles of Wartime Cooperation 齊錫生 PDF 179
    Mary Brown Bullock, The Oil Prince’s Legacy: 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in China 梁加農 PDF 191
    馬陵合,《外債與民國時期經濟變遷》 劉 傑 PDF 197
    志賀市子著,宋軍譯,《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 胡學丞 PDF 205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