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布告欄 > 學術活動

從鴨蛋到雞蛋:近代中國城市飲食的轉變

arrow icon日期: 2022/07/07

arrow icon時間: 10:00~12:00

*地點: 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視訊

*主講人:張寧教授(本所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評論人: 傅家倩教授(美國埃默里大學)

*主辦單位: 近史所

*視訊會議連結:https://asmeet.webex.com/asmeet/j.php?MTID=m001fe9e05fe8386567401b4740ff4d94
    會議號:2519 277 4383
    密碼:2bUTVxRnP55
*Webex Meetings 操作說明及FAQ

摘要:
禽蛋向來為珍貴食材,傳統中國在蛋類食用方面,至少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方,鴨蛋實佔多數。鴨蛋因抗溫性強,可保存期限較長,又可以製成皮蛋、鹹蛋;加上可以在河湖一帶數百隻、上千隻的大量養殖,集中販賣,因此自清中葉以來,市場流通以鴨蛋為主。至於雞蛋,因分佈零散,在鐵路、輪船未引進之前,很難在保持鮮度的情況下,運至遠方集散市場。
但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於蛋品工業的蓬勃發展,雞蛋的產量大增,口岸城市如南京、漢口、天津、上海、青島等地,經常有固定雞蛋供應。津浦、平漢、膠濟鐵路沿線城鎮,也因大量收蛋之故,市場上雞蛋數量漸增。更重要的是,西方營養科學的引進,出於西人只吃雞蛋、不吃鴨蛋的習慣,受西方訓練的生物化學家或醫師在改良中國膳食的建議中,遂捨營養成分相近的鴨蛋不論,專門提倡多食雞蛋,甚至將雞蛋與牛乳並列為最完美的食物,雞蛋的重要性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現代化的論述下,鴨蛋逐漸退居二線,終至隱微,至於皮蛋與鹹蛋,則華麗轉身,成為代表中國傳統的文化性商品。



arrow icon活動花絮:
event photo
event photo
event photo
event photo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