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vents > Academic
Date(s): 2025/02/27
Time: 14:00~16:00
Venue: Archives 3rd Conference Hall
Host: Prof. Fu Jia-Chen (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MH, AS)
Speaker:Dr. Shinyi Hsieh(Postdoctoral Fellow at Taiwan Social Resilience Research Center)
Organizer: Western Learning and China Research Group
摘要: 本研究探討戰後國際衛生運動中的砂眼病毒及疫苗研發如何彰顯現代性與殖民性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我將從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MRU-2)自1958年起在台灣展開的一系列砂眼病毒分離與疫苗試驗(相關報告與論文主要產出於1959至1971年)切入審視其如何嵌入美國冷戰科學、國民黨政府推動現代化及臺籍女性技術員追求美國夢的社會政治脈絡,同時納入戰後世界衛生組織砂眼防治藍圖中強調保障勞動力的發展主義理念,與東亞醫療科技史中打造現代性的論述對話。本研究進一步聚焦NAMRU-2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在亞利桑那州阿帕契部落、Lister Institute of Preventive Medicine在解殖前非洲甘比亞村莊針對兒童病患所取得的生物樣本交換,同時引用中國大陸湯飛凡1955年的研究成果,構成跨國連結的實踐。UCSF主導的Phillips Thygeson自1950年起在世界衛生組織砂眼專家委員會擔任副主席,其推動全球砂眼病毒研究與疫苗研發的工作可追溯至他在1930年代與美國聯邦政 Indian Health Services(IHS)合作對北美原住民兒童進行的各種砂眼研究。戰後冷鏈技術和病毒培養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砂眼的國際比較研究,也暴露了在缺乏知情同意下,台灣、北美原住民與非洲甘比亞的兒童群體被迫捲入科學試驗的過程。儘管初期國際社群對疫苗充滿期待,隨後因試驗結果不理想及病原體重新認定而被拋棄。與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疫苗歷史敘事不同,砂眼疫苗的研究超越國界,其跨國連結亦揭示出戰後WHO在解殖名義下,實則再現殖民性權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