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布告欄 > 學術活動

Hakka Elite Networks, Pilgrimage Practices and the Creation of Topophilia: A Case Study of the Guanyin Temple in Daxi, Northern Taiwan(蓮座山的客家菁英網絡、進香活動與戀地情節之塑造)

arrow icon日期: 2025/06/26

arrow icon時間: 10:00~12:00

*地點: 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主持人: 喬舒亞‧弗里曼教授(本所助研究員)

*主講人:康豹教授(本所特聘研究員)

*評論人: 蔡龍保教授(台北大學歷史學系)

*主辦單位: 近史所

摘要:
本文主要以大溪蓮座山觀音亭的個案研究,探究客家人進香活動的特徵與意義。雖然關於台灣進香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但主要集中在閩南信仰的媽祖、王爺、保生大帝等神祇的相關活動為主;又如以苗栗白沙屯媽祖進香而言,雖然也有客家村莊與信徒參加,但仍是閩南人負責舉辦的活動。在客家地方社會文化中,進香的定位與角色相對被忽視。
筆者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探索這些現象的內涵。首先,觀音亭創建以來,經過清代、日治時期與戰後一直有定期重修的紀錄,贊助修建這座廟宇的地方菁英,包括來自廣東嘉應州等地方的客家家族(鍾氏、邱氏、徐氏等),以及來自漳州閩客雜居的詔安、南靖、平和等雙語地區之家族(呂氏、簡氏、廖氏等)。本人與研究助理蒐集了大溪客家菁英的資料、建立了資料庫,並利用Gephi將這些資料彙整成以蓮座山為中心的菁英網絡圖。
此外,過去用祭祀圈與信仰圈的概念來討論宗教儀式,忽略了信徒在參加進香活動過程中的感受。根據2019-2023年度請神資料、2023-2024過年與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期間去識別化的香客信令資料、以及田野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對北台灣的客家人而言,蓮座山是他們文化網絡與感情領域的核心;因此,本文擬運用地理學家段義孚(1930-2022)「戀地情結」這個概念,以解讀客家信眾數百年來持續到觀音亭進香的原因。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