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一百一十八期封面


第一百一十八期
ISBN:1029-4740
出版年: 2022-12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5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林亨芬著〈取締與維權:日本對南滿馬賊問題的認識及肆應(1904-1922)〉、趙帥著〈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黨派與輿論──以傅斯年、羅家倫被誣一事為中心〉、余敏玲著〈中共批評與自我批評初期運作之蘇聯因素〉,及書評二篇:王天馳撰〈キム・ハンバク(Kim Hanbark),《配流刑の時代──清朝と刑罰》〉、盛差偲撰〈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著,石岩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校,《意外的聖地:陝甘革命的起源》〉。

    目錄
    論 文
    取締與維權:日本對南滿馬賊問題的認識及肆應(1904-1922)[摘要] 林亨芬 PDF 1
    在日俄勢力進入中國東北以前,馬賊已是中國地方政府鎮撫的重點。關於馬賊與日本的關係,既有研究大多關注兩者間的對抗與合作,而較少從治理角度探討日方如何認識馬賊與處理馬賊危害情形,以及日本經營滿洲過程中馬賊扮演之角色。本文指出,日本在滿當局於1904- 1922年對南滿馬賊問題的認識,及其處理馬賊危害日僑事件,主要依據日俄戰爭期間被動掃蕩方針、調查報告與條約權限,採取兩面手法。對於未妨害日人利益者,善誘利導使馬賊為其所用;對於妨害者,或自行出動軍警取締,或要求中方協助搜查,依懲兇、道歉、賠償模式交涉善後。日方雖然為了緝兇而出動較多軍警搜查,然因成效有限,遂將責任歸咎中方。對日本政府而言,日僑安危固然重要,如何維繫南滿利權、與國際協調,進而擴大日本勢力,乃躋身國際之關鍵,是以在不危及日本權益的情形下,對馬賊多持不干涉主義。一戰後,鑒於裁軍風潮與中國訴諸國際欲回收利權,乃調整鐵道駐軍,以維持南滿利權。
    關鍵字:馬賊、日俄戰爭、獨立守備隊、日本警察、華盛頓會議
    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黨派與輿論──以傅斯年、羅家倫被誣一事為中心[摘要] 趙 帥 PDF 45
    五四期間,有傳言稱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二人收受安福系賄賂,組織學生復課而遭北京學聯驅逐,引發各方關注。這一謠言實則起於北京學聯內部,北大學生朱一鶚因南下作學生代表的計畫屢遭傅、羅所阻,故利用《北京日報》所報導的新聞進行造謠,隨後謠言經參與「新舊之爭」論戰的張厚載、徐凌霄二人配合傳至上海。傅、羅憑藉二人在學聯中的重要位置、同研究系報紙的緊密關係,以北京學聯名義為自己辨白,並請託相熟的北大師生、上海報界人物為其澄清,甚至授意他人散布朱一鶚破壞北大的不實消息。在此後的歷史記憶中,朱一鶚這位五四學潮健將的身影逐漸消失,傅、羅則以學生領袖的身分為世所知。傅、羅被誣,究其根源,在於二人對學生罷課持審慎態度,其後更是藉闢謠之機呼籲學生遠離政治、盡力從事「文化運動」,以圖收束學潮。惟文化運動與學生運動間本就存在緊張性,學生在不斷介入社會事務後被賦予「學生政客」、「學生報人」的新角色,在讀書與救國之間徘徊不定,逐漸分途而行。傅、羅被誣一事,集中體現了五四時期學生個人意氣之爭、新派與舊派之爭、罷課與上課之爭,以及黨派之爭。
    關鍵字:五四運動、研究系、安福系、傅斯年、羅家倫
    中共批評與自我批評初期運作之蘇聯因素[摘要] 余敏玲 PDF 89
    中共宣稱「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它後來演變成著名的「檢討」文化,屢屢在政治運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外學界至今尚無任何研究能清楚說明中共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來龍去脈,特別是為何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一個合體詞,以及它在俄共和中共初期運作的情形。事實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內容常隨著政治運動而有所變化。在理念層次上,列寧最初提出的「自我」批評中的「我」指的是黨,不是個人。不過,在實踐層次上,越到後來「我」不再是黨,而是指個人、政治異己者或官僚主義者。蘇聯在大清洗時期,批評與自我批評將整肅個人放在第一位,自我批評成了自我揭發,自我汙衊。列寧最初提倡自我批評的目的是希望群眾批評黨,並藉此教育群眾,但實踐的結果卻反其道而行,最後成為黨規訓黨員的重要工具。當它與政治運動結合時可以發揮強大的威力,達到掌權者所期望的政治目的。中共最初透過留蘇學生接受蘇聯的運作模式,在不同階段,做法均有差異,本文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到蘇區時期。
    關鍵字: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清黨∕洗黨∕清洗、蘇區、 共產黨
    書 評
    キム・ハンバク(Kim Hanbark),《配流刑の時代 —清朝と刑罰 王天馳 PDF 141
    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著,石岩譯,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編輯部校,《意外的聖地:陝甘革命的起源 盛差偲 PDF 149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