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梁啟超(1873-1929)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被後世視為闡釋「中國學術思想」的引路之作,具有首開風氣的示範意義。本文嘗試回歸這部書問世的原來場景,為梁啟超如何建構「中國」的「學術思想」的「知識」,提出歷史脈絡的考察。梁啟超對「中國」的「學術思想」的書寫和詮釋,更深具提鍊「國族精神」(Volksgeist)的用心,為打造「國族精神」的認同工程,提供不可或缺的素質,是近代中國的文化國族/民族主義(cultural nationalism)的具體表現樣態之一。
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突然放棄戰時實施的管制外匯及統制對外貿易的政策,轉而取消對出口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撤銷貿易委員會和國營貿易公司,並且開放黃金和外匯市場,對進口商品採取放任的態度。主政者推行這一政策的初衷,是想藉開放外匯市場和出售庫存黃金以回收過量發行的貨幣,進口大量外國商品來改善物資供應不足、物價不斷上漲的局面,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制止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然而事態的發展卻與當局的意願截然不同。開放金融市場的後果,導致國庫中大量的外匯與黃金外流,而放任外國商品的自由輸入,更使得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隨著內戰的擴大,國統區的經濟危機已病入膏肓,最終導致國民政府失去大陸的政權。
戰後國民政府執行對外貿易政策的正確與否,是影響其政權統治成敗的關鍵所在。本文依據大量的原始檔案,參考相關的學術成果,首先將戰後推行的政策與戰時實施的統制經濟政策加以聯繫,同時注意到抗戰勝利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著重分析主政者的理財信念及其心態,在此基礎上試圖對國民政府戰後初期實施貿易開放政策的初衷、制定政策的經過與內容,以及政策實施的後果進行全面的闡述,進而深入分析國民政府為何在戰後匆忙推行自由經濟政策的背景與原因。
本文以1947-1951年間,美國在西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反共佈局與政治、軍事活動為題,擬提出兩個向來被忽略的論點:第一,本研究擬重新審思西方學界向來所主張,華府軍政高層直接介入中國邊疆事務,以及其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勢力所進行的秘密援助行動,始於1950年代初期美國援助西藏以抵禦中共解放軍的進犯。本文指出,美國對於中國邊疆事務的直接關注與秘密援助方案的提出,既非始於1950年代初期,最初亦非以西藏或藏族為首要對象。早在二次大戰結束不久的1947年,美、蘇冷戰對抗格局儼然已成型之際,不論是美國軍方情報單位或是國務院外交部門,即開始對中亞與中國邊疆地區的戰略安全,產生了高度的興趣,並且在中共政權於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之前,即已將其對中國邊疆地區的關注與興趣,轉化為對中國西北內陸各少數民族反共團體的具體援助行動。更甚者,如同本文將討論的,1950年代,美國對西藏問題的直接介入,事實上是華府自1940年代晚期以來,為因應冷戰需要而在中國西部邊陲地區所進行一連串軍、政佈局下的最後一環。第二,本文也欲對傳統學界有關二次大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研究,提出一個不同面向的觀察。過去中外學界較少注意到的一個史實是,國共內戰晚期,當華府準備「放棄」國民政府的同時,另一方面卻鼓勵持反共立場、並依然效忠國民政府的西部中國邊疆省份與少數民族團體,以建立「區域性反共政權」的方式,來阻止或拖延共軍部隊對這些地區的「解放」,並期待共產黨操控下的中國,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所轉變。回顧歷史,美國自1940年代晚期起對中國西部邊陲地帶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因中國內部情勢的急遽轉變,以及未有充裕的時間實踐,而顯得極為倉促與不成熟,而這些秘密活動最終亦未能夠扭轉共產黨勢力在該地區蔓延的事實。然而其所造成的影響,卻值得吾人仔細探究:美國於1940年代晚期對中國西部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團體的支持承諾與秘密援助,在1950年代依然持續鼓舞著這些地區的零星反共活動,並成為1960年代冷戰高峰時期流行於世界各地之美、蘇「代理戰爭」(proxy war)的最早案例之一。
本文旨在探討蘇聯群眾歌曲在中共政治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1950年代的中共,實行向蘇聯一邊倒政策,全面學習蘇聯,文化也不例外。中共企圖利用蘇聯歌曲宣傳黨國至上的意識形態,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在中國流行的許多蘇聯群眾歌曲兼含黨國大我之懷和個人小我之情,因此深受中國城市青少年的喜愛。不過,隨著政治環境的改變,蘇聯群眾歌曲在群眾之間逐漸從信奉黨國至上的集體符號轉變為抒情、感傷與懷舊的個人符號。另一方面,中共雖欲利用蘇聯歌曲灌輸正確的意識形態,卻無法控制人民對歌曲的各自解讀;人民的解讀不一定完全符合官方的期望。其次,中共利用蘇聯歌曲宣傳的同時,也受制於蘇聯歌曲的內容;只是基於政策的需要,不得不縱容純粹表現男女情愛的蘇聯歌曲。
自1970、80年以來,文化史和文化研究蔚為新顯學,許多相關課題都成為學者研究的焦點。而「戰爭與文化」專題,正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多位學者投入抗戰時期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即為此研究風潮下的產物。本文之宗旨,即針對近十年美、中、台三地民國史學者所發表的「中國抗戰時期文化史」論著為對象做回顧,供學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