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七十二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1-6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207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收論文四篇:賴惠敏著〈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李啟彰著〈近代中日關係的起點─1870年中日締約交涉的檢討〉、范礦生著〈社會資本與近代企業生存─以北伐時期山東中興煤礦為中心的考察〉、陳耀煌著〈統籌與自給之間:中共陝甘寧邊區的財經政策與金融、貿易體系〉,及書評兩篇:盧漢超撰〈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謝放撰〈民國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的新成果 何家偉,《國民政府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
目錄
論文
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 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
[摘要]
賴惠敏
PDF
1
清人文集或朝鮮使臣的《燕行錄》呈顯十八世紀北京廟會的繁榮景象,珍貴毛皮充斥市集,至十九世紀廟會則淪為販賣日常生活物品之所。欲瞭解北京廟會的興衰,須探討蒙古與中國的朝貢和貿易關係。清朝修建北京藏傳佛寺作用各不同,有些作為重要宗教場所,有些規劃為市集。黃寺和黑寺為達賴班禪使臣每年朝貢時的住所,每年正月兩寺與雍和宮宗教活動活絡。寺廟附近的外館為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駐錫所在,皇帝允許他們攜帶貨品來貿易,形成重要的市集,進而帶動外館一帶的商業發展。清朝乃劃出一大區塊,東至安定門大道、西至黃寺西村、北至土城、南至關廂,作為棧房和商舖區,為庫倫和北京長程貿易的終點。
相對來說,內城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的定期市集,清初到清末都維持每旬兩天,而商攤侷限在廟內。市集充斥旗人穿用之氈罽、眼鏡、狐裘、貂帽等,主要來自中俄恰克圖貿易,許多係由喀爾喀蒙古王公藉朝覲之便而輸入。至清末寺廟附近街道發展成商業區,寺廟本身的市集卻淪為販賣日用品之處。此係皇帝的官房分布寺廟周圍,供民眾承租或購置,商舖聚集發展而成之故。隆福寺附近設立多處官倉,而出現碾米的碓房,此亦可見清朝規劃的市集結合了商業和糧食供應功能。
關鍵字
:藏傳佛寺、廟會、朝貢、貿易
近代中日關係的起點─1870年中日締約交涉的檢討
[摘要]
李啟彰
PDF
55
本文探討1870年日本派遣柳原前光等為使節,前往清朝交涉締結「暫定條約」之過程。明治新政府在對清外交的開展上,因憂慮歐美各國可能干涉日清接觸,便捨棄透過歐美國家中介的國際慣例,派遣柳原等與清朝進行直接接觸。出發前,柳原等擬定包含締結「暫定條約」等在內的三方案。交涉過程中,為博取清朝好感,達到訂約目的,柳原策略性地主張「日清聯合」,實施對清「友好策略」。清朝對日本的態度,主要有總署的對日警戒論及李鴻章的「日清聯合」論,而後者則與柳原的主張相符,但因總署主導對日交涉,李的想法並未獲得伸張。其後,由於總署(通商)與柳原(締約)各自誤判對方意圖,導致協商陷入僵局。最後,在通商大臣成林努力說服下,柳原放棄原訂目標,同意收下清朝承諾將來締約的文書,交涉至此告一段落。只是李的主張,日後在其主導草擬對日條約時,成為對日政策之一;相反地,日本卻改變了對清「友好」政策,導致正式締約交涉時雙方外交上的衝突與逆轉。其演變結果即肇因於1870年雙方這次接觸。
關鍵字
:近代中日關係、柳原前光、總署(總理衙門)、李鴻章、「日清聯合」論
社會資本與近代企業生存─以北伐時期山東中興煤礦 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
范礦生
PDF
103
近年來,關於中國社會關係網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均有相關成果的呈現,歷史學也不例外。然縱觀史學界相關成果,關係網的研究大多側重於對關係網作用的描述和論證,很少提及關係網背後的因素及其構建過程。實際上,關係網背後最重要的是利益,利益是各種關係網背後的黏合劑。各類主體(無論是人,還是團體)在聯絡和構建關係網時,企求有所回報成為一般的出發點。在這裏,社會關係成為一種資本,聯絡和構建關係網成為一種資本投資。這種現象,在學界被稱為「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在近代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均有表現,個案不勝枚舉。現僅以1920年代北伐戰爭時期山東嶧縣中興煤礦的兩次遭遇為中心,通過爆發性事件的闡述來揭示企業平素賴以生存的各種社會資本力量,以及企業主動地、持續地建構這些社會資本的過程及其背後的利益因素。
關鍵字
:社會資本、整理中興案、互惠合作
統籌與自給之間:中共陝甘寧邊區的財經政策與金融、 貿易體系
[摘要]
陳耀煌
PDF
137
許多學者主張革命時期的中共是依賴生產自給,以及結合傳統市場,滿足自身與群眾經濟上的需求,最後達成全國的勝利。這種說法簡化了中共革命,也無視革命中威權的面向,更不能了解中共如何試圖藉由各種財政機制、鴉片與食鹽貿易、金融發行,乃至於激烈的階級鬥爭去掌握邊區的經濟發展。本文試圖從一個更宏觀的面向,去理解中共陝甘寧邊區中生產自給、財稅體制、鴉片與食鹽貿易,以及金融系統之間複雜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中共究竟如何突破經濟上的困境。
關鍵字
:中共革命史、陝甘寧邊區、生產自給、食鹽鴉片貿易、邊區財政與金融貨幣
書評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盧漢超
PDF
193
民國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的新成果 何家偉,《國民政府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
謝放
PDF
203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