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七十六期封面


第七十六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2-6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51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論文三篇:翟志成著〈毛澤東對明代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關詩珮著〈翻譯與調解衝突: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方譯者費倫(Samuel T. Fearon, 1819-1854)〉、曹南屏著〈玻璃與清末民初的日常生活〉,及書評兩篇:汪正晟撰〈Ho-fung Hung,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Petitions in the Mid-Qing Dynasty〉、張哲嘉撰〈高晞,《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

    目錄
    論文
    毛澤東對明代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摘要] 翟志成 PDF 1
    毛澤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當然不會僅僅侷限於有明一代。例如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曾國藩的文治武功,對毛思想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要充分析論毛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這一課題,必須要有多篇論文甚至多本專書的合力。本文的範圍,只聚焦在毛澤東對明代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這一基點上。由章學誠「六經皆史」的觀念啟發,本文不僅把一切由明人所撰寫和編纂過的文字,均視為明代的史料,而且還把一切由清朝和近現代人所撰寫和編纂的關於明朝的文字,同樣也視為明代的史料。本文的論旨,端在闡析明代的歷史文化,經由毛澤東創造性的轉化之後,已變為毛打天下、治天下或亂天下的重要思想資源。毛的不少方針政策,有些直接緣自毛閱讀與明代相關典籍的心得,有些則經過與毛的閱讀心得互相對照、互相發明或互相批判,從而得到更新、修正或強化。並且,毛對明代小說、戲曲的熟習和靈活應用,使他能如魚得水般自由出入於大眾文化和菁英文化、大傳統和小傳統之間,而他在這兩種文化和兩個傳統之間左右逢源的能耐,又使他成為操弄群眾感情的心理工程大師。他在閱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所領悟出的戰略和戰術,更幫助他在戰場上擊敗了國民黨,贏得了整個中國大陸。
    關鍵字: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大眾文化、群眾動員、心理工程
    翻譯與調解衝突: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方譯者 費倫(Samuel T. Fearon, 1819-1854)[摘要] 關詩珮 PDF 41
    在無數的戰爭場面中,譯者由於是軍旅中唯一能與敵國溝通的渠道,他們的工作範圍廣泛多元,而且常要冒生命危險,為軍隊提供情報及基本物資,主導戰役宣戰、議和、勸降的艱辛工作。而戰後兩國談判桌上的工作,沒有譯者擔當書面翻譯及傳譯工作,同樣不可能完成。因此,譯者在重大戰爭記述中,應占有一重要席位。然而可惜的是,過去眾多有關戰爭的歷史研究中,譯者都變成了無名英雄,被歷史遺忘了。本文考察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英方擔任譯員的費倫(Samuel Turner Fearon)的歷史貢獻。具備語言天份的費倫,在鴉片戰爭中,以卓越的翻譯能力調解各種中英衝突事件;而在鴉片戰爭後,獲委任為首任香港總登記官,並被羅致成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首任中文教授,為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角色。可惜的是,在眾多的鴉片戰爭研究中,有關費倫的研究幾乎完全闕如。本論文希望從多種零散資料中,整理我們對費倫的認識,這不僅是對一位重要歷史人物事蹟的鉤沉,而是要將其重新定位於鴉片戰爭史裡,填補中英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空白。同時,也希望能夠從翻譯研究角度入手,展現1830-1840年中西交匯期間譯者的多元身分以及特殊貢獻。
    關鍵字:鴉片戰爭、戰爭通譯、費倫、錢納利、馬儒翰
    玻璃與清末民初的日常生活[摘要] 曹南屏 PDF 81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歷來沒有使用玻璃的傳統,環顧現在身邊形形色色的玻璃製品,廣泛使用玻璃的生活方式是中西交流下的產物。晚清以降,隨著西力東漸,玻璃開始進入中國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導致了中國人日常生活史上的重大變革,其影響延續至今。清末民初對於玻璃這一微物在中國的歷史角色而言,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時期。自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通過衛生知識的普及、文明話語的渲染,以及西方生活習尚的深入人心,外加「物」的象徵性和消費性的充分凸顯,中國各階層人士對玻璃的喜好和追逐,已經在這一時期被成功構建;由此,玻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契機,開始逐漸進入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清末至民初,雖說離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普通化」情形尚有距離,但是玻璃這一微物將帶給近代中國囊括生活環境、建築景觀、衛生習慣等等環節的一個整體性的「生活史轉型」,卻已呼之欲出。
    關鍵字:玻璃、日常生活、物質文化、清末民初
    書評
    Ho-fung Hung,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Petitions in the Mid-Qing Dynasty 汪正晟 PDF 135
    高晞,《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 張哲嘉 PDF 14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