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七十七期封面


第七十七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2-9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7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主題演講一篇:張灝撰〈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論文三篇:張淑雅著〈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台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林志宏著〈舊文物,新認同─《四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段煉著〈「世俗時代」的公共倫理:文化認同與國家忠誠─以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公德觀為中心〉,及書評四篇:汪榮祖撰“Viren Murt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Joseph Lawson撰“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陳耀煌撰“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郭美芬撰“Chiou-ling Yeh, Making an American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目錄
    主題演講
    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 張灝 PDF 1
    論文
    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台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摘要] 張淑雅 PDF 17
    本文探討美國對1958年台海危機決策的背景,聚焦在重新思考學界對華府決策困境短短數年內重現原因的解釋。之前的研究認為:困境重現是由於蔣介石在兩次台海危機之間大量增防金門、馬祖,想藉此將美國捲入與中共的衝突,以完成反攻大陸的夢想;美國不願因喪失外島、大量部隊折損導致台灣不保,甚至東南亞赤化的骨牌效應,故被迫冒擴大衝突的風險,計劃以核武保衛外島。但本文研究顯示:華府在第一次危機後未徹底解決外島問題,是因為決策者認為沒必要,況且他們既沒時間、也沒能力在非危機時期思考外島問題的解決方案;蔣介石在此期間也未刻意大量增防外島。美國軍方之所以會有以核武防禦外島的計畫,是因為大舉報復的戰略原則以及減縮軍事預算的雙重限制所致。危機爆發後,美方竭力避免使用核武,還因此對實際執行外島防衛的地區指揮官造成相當困擾。因此,從美國整體冷戰政策的觀點來看,或許困境重現之因較合理的解釋,是華府堅持其戰略原則與自由世界的領導地位,卻無足夠的資源因應全球防衛需求,才會導致對外島問題既放不下,也拿不起的窘境。
    關鍵字:台海危機、美國對台政策、大舉報復、核武遏阻、新面貌
    舊文物,新認同─《四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摘要] 林志宏 PDF 61
    編纂《四庫全書》是清代重要的知識和文化活動之一。這部叢書的命運並非止於清代,在民國時仍然備受矚目。它自象徵朝廷事業的光榮,成為國家文物;經由印刷、出版和傳布,被賦予傳承「國粹」的文化功能,化身為新的民族國家之認同。本文以四部份進行論證。首先,從文物到出版品的歷程,討論《四庫全書》失去舊王朝所具備的神聖意義。第二部份探究出版事業的政治性,以商務印書館為例,隨著1920年代的「圖書館運動」、國民政府的「中央化」機關建置以及日本侵華等因素,文物出版的工作因此提供新的認同基礎,同時開啟選印《四庫全書》的契機。第三部份針對1933年刊印《四庫全書》的爭論,釐清知識專業化在國家建設中的影響。最後,連結《四庫全書》的角色到戰爭與民族主義間的關係,強化認同之意義。具體而論,《四庫全書》在民國時期的軌跡,實為一部二十世紀中國蛻變為民族國家的歷史。
    關鍵字:《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袁同禮、蔣復璁、國族認同
    「世俗時代」的公共倫理:文化認同與國家忠誠 ─以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公德觀為中心 [摘要] 段煉 PDF 101
    五四時期是近代中國思想史「轉型時代」的高潮。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成為這一時期道德觀的主要內容。然而,因道德權威性的喪失而帶來的道德分歧,也導致了對共和理念的侵蝕。共同體如何形成基於「倫理公共善」之上的集體認同,成為當時知識分子思考的核心問題。身處一個超越價值瓦解的世俗化時代,由於深受傳統儒家道德觀的影響,五四知識分子對於共同體的公共倫理,有著獨特的理解。杜亞泉、梁濟、吳宓等思想家認為,對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而言,傳統儒家的綱常倫理不僅具有抽象的繼承性,還維繫著文化共同體獨特的公共認同。章士釗、李大釗等知識分子,雖然公認將民主憲政視為塑造共同體的重心,但在他們看來,國家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共同體,而是一個有著共同倫理的道德共同體。這種公共倫理或是來源於對國家公益的尊重,或是來自個人良知的匯合。如果說,新教改革以來的西方社會,試圖通過分離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來應對現代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挑戰,那麼,五四的知識分子則更注重個人德性與倫理規範的互動。對於德性之「善」與政治「正當」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著彼此貫通的思考。可以說,通過對中國思想脈絡的自我理解,五四知識分子的公共倫理形成了獨特的現代性。
    關鍵字:世俗時代、公共倫理、綱常倫理、愛國心
    書評
    Viren Murt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 汪榮祖 PDF 147
    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Joseph Lawson PDF 159
    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陳耀煌 PDF 163
    Chiou-ling Yeh, Making an American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郭美芬 PDF 171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