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八十四期封面


第八十四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4-6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22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四篇:賴惠敏著〈清代庫倫商卓特巴衙門與商號〉、徐天基著〈「標準化」的帷幕之下:北京丫髻山的進香史(1696-1937)〉、皇甫秋實著〈經濟危機中的中國捲煙市場(1931-1936)〉、劉亞娟著〈「張順有事件」:一個典型的「樹典型」個案〉,及書評三篇:陳計堯撰〈Sherman Cochran and Andrew Hsieh, The Lius of Shanghai〉、王震邦撰〈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汪朝光撰〈Harold M. Tanner, The Battle for Manchuria and the Fate of China: Siping, 1946〉。

    目錄
    論文
    清代庫倫商卓特巴衙門與商號[摘要] 賴惠敏 PDF 1
    本文利用檔案討論喀爾喀蒙古的寺院經濟。從康熙以來,哲布尊丹巴呼畢勒罕在蒙古王公家庭轉世,擁有政治與宗教領導地位。乾隆十九年(1754),首次建立商卓特巴衙門管理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沙畢納爾,呼圖克圖逐漸失去世俗的權力。接著,乾隆皇帝規定哲布尊丹巴的呼畢勒罕必須在西藏轉世,此後喀爾喀蒙古王公、喇嘛至西藏迎接哲布尊丹巴的呼畢勒罕,需鉅額經費。此外,歷代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修繕寺院、造佛像、刻印經書等,所費不貲。清末,國家財政困難,商卓特巴衙門屢次捐輸,更為消蝕財力。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商卓特巴衙門經管上百萬隻的牲畜,至十九世紀末轉向商人借貸。哲布尊丹巴所在的寺院旁,在1870年代末期,被漢人開設的鋪戶團團圍住,構成整整一半的庫倫,形成了八條街道的西庫倫商圈。西疆回亂攻佔烏里雅蘇台,庫倫辦事大臣張廷岳恐駐防兵丁糧食告匱,令商民辦事衙門招攬商賈以供軍需,吸引眾多的北京商民。光緒年間,西庫倫共有393家商號,鋪戶商人有萬餘人,他們經營金融、雜貨等行業,其中放款蒙古達數百萬兩。本文討論商卓特巴衙門向商人借款,以及借貸之處理等,即主要闡述蒙古獨立之經濟因素。
    關鍵字:喀爾喀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寺院經濟、轉世、債務
    「標準化」的帷幕之下:北京丫髻山的進香史(1696-1937)[摘要] 徐天基 PDF 59
    通過碑刻、地方志、筆記小說、民間故事材料的比對分析,本文勾勒1696年至1937年北京丫髻山進香的變遷史,並作一人類學之考察;旨在用個案形式反思並回應華琛等人開創的「標準化」議題。從而提出「標準化」的事實與「聲稱標準化」的說辭應加以區分。縱觀丫髻山進香史,「聲稱正統」和「聲稱標準化」的實踐從未斷絕;相較之下,「標準化」的事實卻帶有極大的不連續性。權力等級的各個層次共同營造了一個「正統與標準化的帷幕」,貫穿於丫髻山的歷史中。皇室成員、權貴、婦女、旗人、漢人、香頭、香會等各個不同社會群體都介入丫髻山此一「闡釋的場域」(interpretive arena)中,用不同話語表達對於丫髻山進香的理解;甚至在誤識的基礎上,共同造就了一個「標準化的帷幕」。其在此過程中,由二律背反的兩種力量共同打造,一種是權力等級中高位自上而下的推廣,一種是低位自下而上的塑造,兩相作用,又都「聲稱正統」。正是在此一「標準化帷幕」之後,各個社會群體間永無止境的動態博弈和話語交融才得以發生;而共同編織了真實的中國宗教圖景。
    關鍵字:丫髻山娘娘(碧霞元君)、王二奶奶、四大門、進香、 標準化的帷幕
    經濟危機中的中國捲煙市場(1931-1936)[摘要] 皇甫秋實 PDF 115
    在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中國捲煙市場的供需雙方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於購買力大幅衰退,捲煙消費者主要採取了兩種危機應對策略:其一,減少機製捲煙的消費量,甚至徹底戒吸機製捲煙,受此影響,1930 年代中期浙江等捲煙工業不發達的地區廣泛爆發了禁吸捲煙運動;其二,轉而消費更為廉價的機製捲煙或替代品,這種低廉化的消費趨勢在挑戰英美煙公司在華產品銷量與市場佔有率的同時,也給具有價格優勢的華資捲煙廠商創造了發展機遇。然而,南京國民政府的捲煙統稅制度和限定捲煙業設廠地點的規定,制約了華資機製捲煙企業的利潤空間。當機製捲煙礙於稅制的束縛,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次級廉價捲煙的需求時,不受統稅約束且技術和資本門檻較低的手工土製捲煙業趁勢而起,填補了機製捲煙業留下的市場真空。正因為捲煙的供需雙方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了及時調適,中國的捲煙消費總量在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依然居高不下。
    關鍵字:1930年代、經濟危機、捲煙消費、手工捲煙
    「張順有事件」:一個典型的「樹典型」個案[摘要] 劉亞娟 PDF 159
    作為政治運動裹挾的典型之一,「張順有事件」本身並不特殊,不過在「三反」運動進入總結階段之時,它的出現及後來掀起的波瀾都超出了一部份當事人的意料。一個不期而遇的典型,使各地的應對色彩鮮明。圍繞「張順有事件」的生產與傳播,《人民日報》上缺席的中共中央、前方表現積極的華北局幹部、被迫反省的涉事三地與另有考量的其他省市等各方勢力,共同勾勒出眾生遭遇政治運動時的豐富面相。從華北局發現張順有到張順有被拋棄,不僅再現了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樹典型過程,亦為我們探訪中共的政治宣傳提供了一個有效視角。
    關鍵字:張順有事件、三反運動、華北局、《人民日報》、《山西日報》
    書評
    Sherman Cochran and Andrew Hsieh, The Lius of Shanghai 陳計堯 PDF 201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 王震邦 PDF 207
    Harold M. Tanner, The Battle for Manchuria and the Fate of China: Siping, 1946 汪朝光 PDF 217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