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九十一期封面


第九十一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6-3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77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丘為君著〈革命與國家的想像——《甲寅雜誌》、《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1914-1919)〉、彭賀超著〈「清末新政伊始地方督撫編練新軍研究〉、鍾延麟著〈彭真和中共東北局爭論——兼論其與高崗、林彪、陳雲之關係(1945-1997)〉,及書評三篇:顏清湟撰〈評Mei -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張蒙撰〈評Sean Hsiang-lin Lei,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戚軒銘撰〈評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目錄
    論文
    革命與國家的想像——《甲寅雜誌》、《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1914-1919)[摘要] 丘為君 PDF 1
    本文主要在揭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根源,尤其是關於這個運動在國內發動前的海外準備。藉由民初中國的菁英型代表性媒體《甲寅雜誌》與《新青年》雜誌,本研究討論民初思想發展的意義;主要是探討袁世凱當政時期(1912-1916)的中國思想主流與反袁運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後袁世凱時期」新文化運動得以成立的外部與內部的思想資源。以探討中國國體問題為核心的《甲寅雜誌》,本身並未造就新文化運動;但是當《甲寅雜誌》1915年底終止發行後,陳獨秀於該年秋創辦的《青年雜誌》順利接手《甲寅雜誌》所留下的思想資源後,局面逐漸改觀。不同於《甲寅雜誌》著眼於政治現象,陳獨秀的《新青年》思考從根本上改造中國—啟迪蒙昧。1916年中「後袁世凱時期」突然到臨的威瑪式自由,使得陳獨秀風格、以思想改造為中心的《新青年》,得以獲致意外的成功,並為近代中國思想發展寫下新的篇章。
    關鍵字:甲寅雜誌、新青年雜誌、五四新文化運動、章士釗、陳獨秀
    清末新政伊始地方督撫編練新軍研究[摘要] 彭賀超  PDF 47
    清末新政伊始,中央缺乏專門的新式軍政機構,地方督撫變法奏摺中具有相似性的軍事改革主張,成為清政府頒布新軍政策時參考依據。督辦政務處向各省頒發編練新軍諮文後,地方督撫又扮演了練兵方案設計者和實踐者的雙重角色。督撫設計編練方案的過程可細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地方督撫各自為政,奉旨設計練兵方案。直隸、湖北練兵方案較為完備,無奈袁世凱、張之洞私下協商糾葛重重。清政府對各省設計的練兵方案無力提出修正意見,未能制定標準化的練兵章程。第二階段,清政府改變策略,令袁世凱、張之洞共同協商,冀能漸進地統一練兵章程,但兩人貌合神離,仍以失敗告終。在中央未頒布標準化的練兵章程情況下,地方督撫將各自的練兵方案付諸實踐,或遵照既定方案執行,或變通辦理,各省相繼練成常備軍、續備軍。這些編練新軍的活動表明:地方督撫畢竟不是專業的新式軍事人才,亦缺乏全局觀念,往往拘泥於一隅之見,絕非理想的決策者;地方督撫落實練兵方案時,受制於任期、財力、改革理念等因素,執行力度不同,多數省分常備軍、續備軍徒有其名,成效不彰。不過,這一時期編練常備軍、續備軍構成新軍編練進程的關鍵環節,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字:地方督撫、新軍、袁世凱、張之洞、清末新政
    彭真和中共東北局爭論——兼論其與高崗、林彪、陳雲之關係(1945-1997)[摘要] 鍾延麟 PDF 99
    1945年9月,中共為搶佔中國大陸的東北地區,成立以彭真為首的東北局統籌負責、指揮部署。然而,在東北工作的領導問題上,例如:1945年底是否要調整「獨霸東北」方針、1946年春有否積極創建革命根據地,以及如何因應國民政府的軍事攻勢。彭真和林彪、陳雲、高崗等人出現嚴重的分歧和爭論,進而演變成雙方勢不兩立的局面,最後迫使中共中央在1946年6月介入改組東北局。東北問題引發的衝突和不和,對於彭真之後與高崗、林彪、陳雲的政治互動,造成負面影響和長期陰影;彭真的政治仕途也為此屢受干擾和牽制。「改革開放」時期,在如何撰寫東北相關歷史的問題上,彭真和陳雲重啟爭論。彭真晚年為留歷史名聲,致力呈現和推銷自身的歷史看法和觀點,努力影響中共官方對此部份歷史的書寫和論述。本文有助增進認識中共高層人事關係因過往嫌隙而長年暗中較勁、潛藏競爭的特性。
    關鍵字:彭真、東北局、陳雲、林彪、高崗
    書評
    Mei-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1892-1912 顏清湟  PDF 153
    Sean Hsiang-lin Lei,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張 蒙 PDF 159
    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 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戚軒銘 PDF 169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