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九十二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6-6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53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朱瑪瓏著〈外交情報與港際報業:以1874年臺灣事件日、中兩國輪船運兵消息為例〉、陳耀煌著〈陝西地區的共產革命,1924-1933——一個組織史的考察〉、李金錚著〈「理」、「利」、「力」:農民參軍與中共土地改革之關係考(1946-1949)——以冀中、北嶽、冀南三個地區為例〉,及書評三篇:魏文享撰〈李達嘉,《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蘇聖雄撰〈Yukiko Koshiro,
Imperial Eclipse: Japan
’s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Continental Asia before August 1945
〉、梁加農撰〈Jeremy Brown,
City versus Countryside in Mao’s China: Negotiating the Divide
〉。
目錄
論文
清代初中期作為產業的蘇州版畫與其商業面向
[摘要]
王正華
PDF
1
蘇州單張版畫盛行於清代康雍乾三朝,記載於乾隆初年《吳縣志》中,為地方特產。蘇州版畫可依主題內容、尺寸大小與品質高低區分多種,現今留存至少數百張,可見當時產業發達之盛。以往研究蘇州版畫多自內容或形式出發,且專注於少數幾張或一類版畫,無法見到整體版畫生產之勢。本文將蘇州版畫定為蘇州城市所生產的藝術商品之一,觀察蘇州版畫的商業面向,此為版畫史研究少見的角度,也能一窺蘇州地方產業的特色,更可藉以探究當時藝術類文化商品的市場發展與消費區隔。本文自蘇州版畫的生產時間與地點入手,討論產業的發展與商業策略,最後並以行銷與消費為主題,統合前面的討論。由於相關文獻記載不多,本文透過對於版畫本身的分析,觀察版畫所透露出的製作、出版與行銷訊息。本文的議題與分析方法,希望提供學界對於中下層文化商品研究新的分析角度與方法。再者,由於眾多蘇州版畫運用西洋透視與陰影法,本文雖非以中歐藝術交流為中心的研究,也觸及蘇州版畫的西洋風格及其來源問題,並指出蘇州版畫在歐洲的收藏狀況。
關鍵字
:蘇州版畫、藝術與商業、蘇州藝術產業、中歐藝術交流
中國貿易與利潤分配: 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職員的薪資與福利(1786-1834)
[摘要]
游博清
PDF
55
1780年代以來,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00-1874)亞洲商貿網絡裡,中國日益成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每年公司從中國(廣州)貿易獲利十分可觀,如何分配利潤成為公司和僱員雙方皆關切的議題之一。公司董事會希望一方面給予廣州商館(Canton factory)職員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另一方面亦兼顧公司利益、職員工作效率以及壓制私商(private merchant)發展等目的。本文梳理1786至1834年間廣州商館職員薪資和福利相關制度的演變經過,探究不同時期董事會如何處理員額編制、佣金、休假給薪、「個人貿易」(private trade)等相關議題,並討論政策規劃時的各種考量以及相關決策的影響;文中亦比較商館職員與公司各地組織、英國社會不同階層間的薪酬差異,以了解此時英人眼中,來華經商對財富積累的助益。此外,也嘗試從公司在華職員的薪資措施去檢視此一時期公司面臨的問題,認為當中實際上反映出公司決策的保守、侷限和創新不足,顯示其無法有效處理十九世紀新的社會變遷與海外貿易局勢,應也是最終讓出中國商業特權的原因之一。
關鍵字
: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中國貿易、商業史、利潤分配
抗戰時期的統制經濟與國營事業——以廣西紡織機械工廠為例
[摘要]
劉素芬
PDF
101
本文以廣西紡織機械工廠為例,探討抗戰前後國民政府的統制經濟與國營事業如何相互為用及其影響。1930年代加入國民政府的知識分子,多具有統制經濟思想,他們作為技術官僚,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例如1934年丁文江在上海創辦的棉紡織染實驗館,抗戰爆發後於1938年遷往桂林,由翁文灝改組為工礦調整處和廣西省政府合辦的廣西紡織機械工廠,具體刻畫了林繼庸主持的廠礦內遷運動及其影響。廣西紡織機械工廠作為1949年之前廣西唯一的現代化紡織工業,說明在統制經濟下扶植起來的國營事業對於戰時經濟的貢獻。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經濟部利用頒布法令之便,掌握國營事業的人事任用權,並大幅提高員工的待遇,使中央政府在與地方政府的角力中漸佔上風。抗戰時期的統制經濟和國營事業從此改變1949年之後兩岸的工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向。
關鍵字
:統制經濟、國營事業、廣西紡織機械工廠、技術官僚
書評
George L. Israel,
Doing Good and Ridding Evil in Ming China: The Political Career of Wang Yangming
楊正顯
PDF
139
Andrea S. Goldman,
Opera and the City: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Beijing, 1770-1900
張一楠
PDF
14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