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一百零五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9-9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5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徐世博著〈科舉制度與清末上海書業市場:以崇德公所和書業公所為中心的探討〉、周月峰著〈另一場新文化運動—梁啟超諸人的文化努力與五四思想界〉、汪正晟著〈青年政治運動之底蘊與兩難—以浙江各縣戰時政治工作隊為例(1938-1940)〉;及書評一篇:呂迅撰〈林孝庭,《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目錄
論文
科舉制度與清末上海書業市場: 以崇德公所和書業公所為中心的探討
[摘要]
徐世博
PDF
1
太平天國戰後,憑藉在通商口岸體系中的特殊地位,上海的書籍貿易日趨繁盛。此後,隨著採用西式印刷技術進行書籍商業化生產的民營書局大量出現,上海迅速取代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的書籍產銷中心。1905年科舉停罷,上海書業也度過了它從無到有的發軔期。先行研究已相當詳細地考察了此一時期上海書業的歷史概況、印刷技術、書業機構,乃至書籍的傳播、閱讀和文化闡釋等問題。然而,從書業中的人和群體出發,對發軔時期上海書業的市場特徵、經營策略、行業組織之衍變,以及行業經濟與社會制度之關係等問題的探討,仍有繼續開拓的空間。本文以清末上海最早的兩個書業同業組織—崇德公所和書業公所—為中心來討論這些問題。本文認為,科舉制度不僅為書業提供出版內容,更是塑造清末書業市場的決定性因素和書業經營始終遵循的行動指南。儘管上海書業兩次發起公所的目的各異,前者旨在聯絡坊、局以順應書業產銷分工的新趨勢;後者則意圖解決書業濫價、翻印痼疾,但是兩個公所設立的初衷、時機和結果,卻從未跳脫科舉思維。換言之,科舉制度的影響如此之深,不但決定了清末上海書業的市場特徵和經營策略,甚至決定了書業行業社會演進的
關鍵字
:科舉制度、書業市場、同業組織、書局、版權
另一場新文化運動——梁啟超諸人的文化努力與五四思想界
[摘要]
周月峰
PDF
49
既往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多忽視其多元互歧、眾聲喧嘩的一面。實際上,新文化運動本為多個群體、多種方案並存,在相互聲援、修正與競爭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其中,梁啟超諸人的努力及方案尤其重要,影響深遠。該群體有自己的「新文化運動」理念,希望「以解放求改造」,創造一種既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西方的新文化,實現再造文明。其目標和方式都與北大師生輩有所不同,與《新青年》同人之關係在追隨與反對之間,常思調節新文化運動之走向。該群體並非新文化運動的外在對立物,也不僅只是另外一種聲音,而是參與了時代的思考,形塑了時代的思潮,在新文化運動風氣轉變過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後來歷史記憶所抹去的,不單是他們的文化觀點與作為,更抹去了他們所發揮的實質作用。
關鍵字
: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梁啟超、研究系、張東蓀
青年政治運動之底蘊與兩難——以浙江各縣戰時政治工作隊為例(1938-1940)
[摘要]
汪正晟
PDF
91
浙江省各縣戰時政工隊之設立,旨在發動熱血青年組訓民眾、協 助戰時政務推動。然而縣政工隊不但無法有效配合戰時行政,反而衝擊且阻滯了基層政治與政務,與政府的預想大相逕庭。之後即使縣政工隊改組,省府仍是苦無善策。政工隊妨礙地方行政,除了檯面上各種明顯的主客觀因素之外,是否存在其他深層原因?本文深入解析當時政工刊物史料中反映的隊員工作情形、生活形態與政工心態。研究結果表明,青年受當代青年政治運動意識形態框架影響,而「政工生活」模式又促進青年政治運動,許多青年政工的自我想像凌駕了現實需求,他們以政治領袖自居,依照其理解的個體自由與主體性原則來認知並批判現實,且堅持改造的不妥協立場,以致徹底否定現存體制與權威,不惜訴諸體制外的激進運動路線,謀求自我與集體利益的同步實現。藉由觀察此一過程,或有助於了解國民黨何以最終喪失運用青年的可能。
關鍵字
:政工隊、青年政治運動、自我、政工生活、自由主義治理性
書評
林孝庭,《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呂迅
PDF
14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