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一百二十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23-6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83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姜博著〈跨界的國家建構:光緒華北旱災、日本捐賑與清朝外政秩序〉、陳耀煌著〈明治到昭和初年日本農村副業的發展與組織——以茨城縣為中心的探討〉、任耀星著〈棄民何從:一個冀東小人物的身分表演(1931-1948)〉,研究討論一篇:韓承樺著,〈「社會」的形塑與發展: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及書評一篇:林盈君撰〈John Kieschnick,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
目錄
論 文
跨界的國家建構:光緒華北旱災、日本捐賑與清朝外政秩序
[摘要]
姜 博
PDF
1
光緒初年,華北地區發生嚴重糧荒,尤以1877、1878年為最,史稱「丁戊奇荒」。英美等國及日本、東南亞各埠均曾參與捐款和賑恤。既往研究主要關注西方的援助行為,對日本方面的救恤活動較為忽視。災情初現時,駐上海日本領事館首先組織在華日商及社會團體參與捐款,但因款項歸入西方傳教士的「洋賑」系統,因而未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隨後,日本商界依靠政府的支持在國內發起募捐,購買米糧運往中國施賑,並採取依託地方官府力量施賑的「本土化」策略。日本商界的賑恤活動不僅突出其主體性,也受到清朝政府的關注。與此同時,清朝駐日公使館設立後,亦向在日華商群體勸募,受到華商的熱情響應。華商集款後,積極利用駐日公使館與國內行政系統的聯繫,將賑款解送母國;清政府則依據旌表制度對在日華商進行嘉獎。本文指出,日本商界及在日華商選擇獨立的路徑完成捐賑,並在解款或施賑過程中密切與清朝官方聯繫。1870年代後期,日本和東亞地域秩序在中國外交事務中日漸重要,清政府能夠給予相應反饋,顯現外政運作方式已逐漸成熟。
關鍵字
:關鍵詞: 丁戊奇荒、境外捐賑、日本商界、在日華商、外政秩序
明治到昭和初年日本農村副業的發展與組織 ——以茨城縣為中心的探討
[摘要]
陳耀煌
PDF
41
副業在日本農家生計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於政府的不重視,以及商人的剝削等因素,在近代以前日本農村的副業並未獲得應有的發展。在明治3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開始推動與獎勵日本農村副業的發展,特別是鼓勵那些零散從事小規模副業生產的業者成立組合,即合作社。成立組合可以避免副業生產者被中間商剝削,也有助於推動農村副業的技術改革,以及提高產量與質量。然而,近代日本政府始終是站在以農為本的立場推動副業發展,最終副業仍不免受到貶低。
關鍵字
:日本農村、副業、市場、中國、合作社
棄民何從:一個冀東小人物的身分表演(1931-1948)
[摘要]
任耀星
PDF
93
1947年10月,北平警備總司令部奉命抓捕一個名為孟珍的共產黨嫌疑分子,隨後將之移交北平行轅審訊。隨著調查的深入,北平行轅卻愈發難以確定這名中年男子的身分。因為在搜集情報過程中發現,孟珍於軍閥混戰時曾組建地方武裝,淪陷時改充「偽職」,抗戰勝利後又以「地下工作者」身分加入保密局,與此同時還與中共解放區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每一種身分背後都有一些真假難辨的證據支撐。如果嘗試從基層個體的生存邏輯去理解,孟珍這些彼此矛盾的身分背後,呈現出一種長期被戰爭環境逐步影響、塑造的「棄民」心態。這種心態的具體表現包括對國族觀念的疏離、對地方強權的依附,以及艱難苟活過程中對不同勢力迎合性的表演。「棄民」的背後,不止有戰火下升斗小民的順從樣態,孟珍的例子亦展示了亂世迭變中一些擅機巧者可以騰挪的活動空間,也告訴我們,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浪潮湧動中,既有對民眾的深刻影響,也有浮於表層的假象。凡此種種,無不反映近代中國走向民族—國家之路的曲折。
關鍵字
:關鍵詞: 漢奸、國民黨員、共產黨員、棄民心態、身分表演
研究討論
「社會」的形塑與發展: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摘要]
韓承樺
PDF
135
本文環繞近代中國「社會」領域三種不同的知識實踐,包括「語言、詞彙的描述和概念定義」、「學術體制和場域相應的梳分與再造」、「知識在日常世界的實踐及影響」,分別對應詞彙史和概念史、知識轉型與學科史、知識實踐∕支配史三個範疇,回顧近年相關重要論述,期望在勾勒這些研究成果的總體特徵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兩個問題:第一,該如何描寫這三個層面的歷史經驗,進而評估這樣描寫和解釋「社會」領域的特質;第二,通過這三個面向的總合性思考,嘗試考慮以社會科學知識為核心,勾連相關近代中國的人物、歷史事件與學院場域內外重大變化,深化關於十九世紀以來知識轉型的多重理解。事實上,知識為我們建造了一條通往歷史行動者和結構的取徑,研究者應該嘗試探索將知識當作分析歷史現象特定視角的可能做法,而非僅將知識視為透明、中性之客體,僅僅描寫其內涵、觀念,亦或是將其置於社會文化脈絡中考索其內涵、流變。藉著「知識史」(history of knowledge)取徑,本文嘗試深化當前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建構」的理解與想像,並進一步考慮社會科學知識和「社會」領域在中國現代轉型過程中的交織互動。
關鍵字
:社會、社會科學、知識史、社會調查、統計
書評
John Kieschnick,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林盈君
PDF
177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