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一百二十一期封面


第一百二十一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23-9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97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鄒子澄著〈一則「海氛」紀事的輯印史:〈偷頭記〉在近代中國的流傳與寓意改造(1863–1957)〉、劉菲雯著〈晚清西藥知識的引介與傳播——以中譯西書為考察中心〉、林美莉著〈個人記事與時代印記:以熊式輝的日記、自傳及回憶錄為例〉,研究討論一篇:李盈慧著〈書寫「東南亞華人」——中國政局下的多重表述〉,及書評一篇:翁哲瑞撰〈Mariana Münning, Sound, Meaning, Shape: The Phonologist Wei Jiangong (1901–1980) between Language Study and Language Planning〉。

    目錄
    論 文
    一則「海氛」紀事的輯印史: 〈偷頭記〉在近代中國的流傳與寓意改造(1863–1957)[摘要] 鄒子澄 PDF 1
    〈偷頭記〉是寧波士紳徐時棟在追憶鴉片戰爭時創作的一篇記事文。本文追溯故事的流傳,探討不同時代的人如何輯印這一文本,並分析後世如何出於不同旨趣,改造這個故事的內容與寓意。從文本的流傳來看,清末董沛、陳康祺、沈鎔經與孔廣德等人輯錄此文本或將其附入其他書籍,使之「藉附以傳」,是這一地方故事得以流行全國的關鍵。至民國時期,此故事已經成為各類出版物中常見的內容,後來又被馬克思主義史學著述引述,逐漸在大陸確立歷史常識的地位。從文本內容的改造與寓意來看,徐時棟本來強調「偷頭」活動的自發性,暗含對揚威將軍奕經消極行動的不滿。而沈鎔經等輯印者,卻不再由此事聯想過去的歷史,而是把自己對中西關係現狀及未來的悲觀認識寄寓其中。同時,儘管在徐時棟的原初文本中並未交代,但徐保與黑水黨卻逐漸成為故事公認的主角。他們的盜賊形象,因動員宣傳的需要,在抗日戰爭時期被徹底改造為抵抗外敵的民族英雄。馬克思主義史學著述接受這一形象,將黑水黨與三元里事件塑造為近代中國民眾最早的自發性對外抵抗。〈偷頭記〉文本在後世的流傳與改造,展現出不同時代認識及主觀建構鴉片戰爭歷史意義的特殊歷史。
    關鍵字:鴉片戰爭、中西關係史、書籍史、歷史書寫
    晚清西藥知識的引介與傳播 ——以中譯西書為考察中心[摘要] 劉菲雯 PDF 51
    本文以來華傳教士編纂的中譯西書為中心,考察十九世紀中後期西藥知識被集中引介和傳播的歷史脈絡。在1850年代合信編纂的書籍中,許多藥物和製法與中土相同,其中包括西醫與中醫用法不同的藥物;由於書中僅簡介製藥技術和藥效,較少涉及學理層面,受到一些讀者質疑。1870年代,嘉約翰編譯出版了《西藥略釋》,揭示西人藉助近代化學知識和方法來研究藥性、製造藥物的進展。該書將化學藥物視為西藥,強調這是西藥相比中藥的優勢所在,華人將西藥與中藥進行對比的論述由此日益增多。與嘉約翰往來、競爭的傅蘭雅,與趙元益合譯數年,自1879年起陸續分冊出版《西藥大成》,首次有系統地介紹西人製藥技術,且收錄大量植物藥,並以近代植物學分類法編排。書中呈現的近代化學、植物學知識,也啟發部分華人,倡議採用西人化學之法以提煉中國本草精華。1890年,洪士提反出版配藥書籍《萬國藥方》,迎合了統一藥物譯名的需求。醫學傳教士強調閱讀譯書應有外國醫生的專業指導,但晚清圖書市場中的《西藥略釋》、《萬國藥方》等書,實際上成為華人行醫售藥、開設藥房的便捷指南。這種現象與二十世紀初歐美醫學界批判專利藥商的思潮結合,促使一些醫學傳教士對傳播實用藥物知識的態度轉趨保守審慎。清末以後,華人取道日本編譯的西藥譯著開始湧現,最終改變了英美傳教士一力主導西藥譯著編譯的局面。
    關鍵字:西藥、傳教士、《西藥略釋》、《西藥大成》、《萬國藥方》
    個人記事與時代印記: 以熊式輝的日記、自傳及回憶錄為例[摘要] 林美莉 PDF 105
    本文利用熊式輝(1893–1974)存世的日記、自傳和回憶錄這三種文本,配合其他相關史料,檢視個人經驗如何呈現其時代印記的現實問題。熊式輝的日記始自1930年1月10日,寫到他逝世前一天1974年1月20日;缺記部分集中在1937年之前,1938年之後的記事大致完整。他在1947年8月自東北行轅主任免職之後,整理日記,撰寫回憶錄,記錄他參與晚清革命到國共鬥爭的經驗。此外,他也在1959至1960年間因辦理退役手續而留下一篇簡要的自傳。作為民國軍政事務的一項「社會記憶」素材,熊式輝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後續進行分析的基礎。
    關鍵字:熊式輝、日記、自傳、回憶錄
    研究討論
    書寫「東南亞華人」 ——中國政局下的多重表述[摘要] 李盈慧 PDF 153
    華人前往東南亞,都是自發的行動,歷代中國政府皆未予關注。直到晚近的150年,華人在東南亞的情況才得到政府的重視,並由官方公布、出版各種有關東南亞華人的文件、法規等。中國官方文件中所書寫的「東南亞華人」,受到各個時期中國政局的影響,其所使用的詞語、所強調的華人特色各有不同。本文希望從中國公布、出版的各種華人記載,來理解不同時期中國官方、士人、政治人物如何看待移居東南亞的華人,藉以表明「東南亞華人」如何被中國的黨、政人士所書寫,以及為何被書寫。從「逃亡者」到「華僑」、「華人」、「僑民」、「僑胞」、「歸僑」,甚至「華僑為革命之母」,以上各種書寫風格,呈現出中國黨、政群體對於「東南亞華人」的多重表述,從而顯示出中國官方觀看和關注「華人」的視角之變化。
    關鍵字:東南亞華人、華僑為革命之母、冷戰、國民黨、共產黨
    書 評
    Mariana Münning, Sound, Meaning, Shape: The Phonologist Wei Jiangong (1901–1980) between Language Study and Language Planning 翁哲瑞 PDF 191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