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七十四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1-12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99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收論文四篇:張寧著〈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林孝庭著〈朝貢制度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鍾欣志著〈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的改編演出為例〉、雷祥麟著〈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及書評三篇:陳耀煌撰〈Mary G. Mazur,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吳蕙芳撰〈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林敬智撰〈Micah S. Muscolino,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目錄
論文
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
[摘要]
張寧
PDF
1
「身體觀」是個模糊的用詞,所涵蓋的範圍之廣,可以從身體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到人體功能的實際運作。本文所指的身體觀偏向後者,指的是一般大眾對自己身體的看法,特別是體內器官的職掌與統御關係。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當中,最引人注意的首推由「心」到「腦」的轉折,傳統中國向來以心為全身的主宰,腦則較不重要,甚至不在五臟六腑之列。但進入十九世紀中葉,隨著西方醫學知識的傳入,心的主宰地位開始出現動搖,原先在中國身體觀中無足輕重的「腦」,逐步被提到「一身之主」的地位。對於此一轉折,近年來學界已開始有所討論,不過主要集中於醫學知識的傳承,對於此轉變在消費文化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意義尚有待分析,本文即計劃從商業史的角度,藉清末大量出現的補腦藥為案例,加入此一討論。本文主張,西方醫學知識的傳入,固然對知識界造成衝擊,但新身體觀的深入與普及,實有賴於中外藥商的積極參與及推動。
關鍵字
:腦為一身之主、艾羅補腦汁、身體觀、《全體新論》、消費文化
朝貢制度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
[摘要]
林孝庭
PDF
41
本文採「領土譜系」研究途徑,探討1761至1963年間,中國與中亞喀什米爾坎巨堤之間的關係,並針對近世中國所謂「朝貢體制」,提出不同面向的理解。本研究處理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盛清、晚清、民國、二次戰後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坎巨堤與中國的關係,探討坎巨堤從不被盛清朝廷正式承認為內藩或朝貢國地位的土邦,逐漸轉化成為傳統歷史藩屬之一部,最後在民國時期被中國內地官民「想像」成為一塊「已喪失」於帝國主義侵略下的邊疆領土,亟待收復。本文顯示,帝國時期的「朝貢體系」,不論就其精神或實踐層面,並未隨著帝國秩序的瓦解而停止運作,清王朝結束後,仍繼續在近代中國政治與外交舞台上扮演一定角色,並成為解決、或者製造問題的途徑之一。從中、坎歷史關係探索中,吾人亦得知晚清官員對於「藩部」或「屬國」概念的理解,與其說是來自其對帝國傳統朝貢制度之信仰,不如說是來自其與英、俄等西方強權交往互動的經驗法則。而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英帝國主義者將「主權」和「宗主權」等觀念引入外交領域,藉以與清廷交涉之餘,重新開啟闡釋中國傳統帝國主權與領土權的契機,並將此一新的詮釋運用於彼此外交關係的實踐當中,以謀取各自最大的利益。
關鍵字
:朝貢制度、藩屬、坎巨堤、費正清、中國世界秩序
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 的改編演出為例
[摘要]
鍾欣志
PDF
83
本文所討論的「世界劇場」,指的是清末以降中國戲劇團體以放眼世界的全新視野所編演的作品。這些新劇表面上為中國劇場增添許多特殊景觀,背後其實蘊含了渴望國家早日脫胎換骨、爭得世界強權地位的精神意念。世界劇場形塑於晚清並持續發展,反映了中國社會在思想、政治、文學、劇場美學等知識範疇上的變化。本文以劇場史的建構為基礎,嘗試呈現中國社會在當時特殊的文化脈絡裏,對世界劇場以及種種「黑奴戲」的需求。林紓、魏易合譯的小說《黑奴籲天錄》多次改編為舞臺作品上演,是世界劇場頗具代表性的例證。晚清中國劇壇陸續改編這部小說,體現了戲劇改良言論人士及劇場工作者對世界劇場的共同追求。原著採用通俗的感傷筆法,描寫飽受白人欺壓的黑奴,十分契合當時中國讀者對國難當頭的憂慮及哀思。隨著林紓、魏易等人散播的黑奴之喻,他們翻譯的小說成為頗受歡迎的新劇素材,既可成為劇場新美學的實驗文本,也能結合民間推展的勸股、募款、助學等社會運動,成為凝聚群眾力量的重要媒介。以春柳社《黑奴籲天錄》(1907)、春陽社(1907-1908)和上海新舞臺(1912)的《黑奴籲天》三種劇作為例,我們得以具體觀察「世界劇場」的樣貌與內涵。
關鍵字
:中國現代劇場、春柳社、春陽社、新舞臺、《黑奴籲天錄》
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
[摘要]
雷祥麟
PDF
133
本文的核心發現是,民國時期分屬三個不同領域的群眾運動─新生活運動、防癆運動與新文化運動,令人意外地有著共同的打擊目標:傳統中國家庭。首先,與目前研究通識相左,「禮義廉恥」不僅不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德目,反而是新生活運動刻意選取來替代傳統家族性道德的新發明,這正延續著晚清以降提倡公德的道德革命。其次,1930年代的防癆運動中,肺結核的肆虐也被歸咎於傳統的家庭結構。再加上新文化運動以家庭為「萬惡之原」(傅斯年語)的批判,這三個看似獨立的運動共享一個邏輯,就是將中國的家庭由價值的泉源扭轉為萬惡的淵藪、疾病的源頭,是對個人健康與個性的重大威脅。在這個歷史脈絡下,肺結核防治中推行種種個人衛生習慣,因有助於創造出一種既對原本親密的家人感到威脅與疏遠,又對陌生「非特定個人」產生責任感的新道德結構,是以得到新生活運動的利用,達到將個人脫離家族,從而整編入國族之內的政治目標。藉此,防癆運動與新生活運動共同發展出一個重要的新技藝,就是「道德的習慣」,透過養成身體性的習慣,以體現道德價值與衛生知識。平行於「喚醒意識」的歷史,為了瞭解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巨變的軌跡與影響,同樣值得探索的是習慣養成的身體史。
關鍵字
:新生活運動、肺結核、習慣、禮義廉恥、道德革命
書評
Mary G. Mazur,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
陳耀煌
PDF
179
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
吳蕙芳
PDF
187
Micah S. Muscolino,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林敬智
PDF
193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