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九十六期封面


第九十六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7-6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12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張力著〈學者外交官:義大利人羅斯在中國,1908-1948〉、姜智恩著〈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雷祥麟著〈公共痰盂的誕生:香港的反吐痰爭議與華人社群的回應〉,及書評兩篇:常軍撰〈小野寺史郎著,周俊宇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蕭雅宏撰〈湯晏,《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

    目錄
    論文
    學者外交官:義大利人羅斯在中國,1908-1948[摘要] 張力 PDF 1
    羅斯(Giuseppe Ros)是一位義大利派駐中國的外交官,他的外交生涯有兩項特別之處,一是他於1908年來到中國擔任副領事,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在1918年時回國一年餘,總計在華約37年。二是這37年間,他歷經了清朝、北洋、從南京到重慶的國民政府,以及汪兆銘國民政府治下的中國。羅斯在中國,除了履行外交官的任務外,他對中國相關的圖書資料收集甚豐,有「羅斯文庫」之稱,曾在戰前與戰時先後售予北平的北海圖書館和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而他對海南之研究成績,使其獲聘為中央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也是極為特殊的經歷。由於戰時義大利承認汪政權,與重慶國民政府為敵,使得羅斯在戰後被扣上駐偽外交人員的帽子,必須接受調查與遣返。羅斯不願返回祖國,卻又面臨遣返的命運,所幸經過他本人的努力,以及包括胡適等人伸予援手,終於獲准暫留中國,其收集的海南與東西沙群島資料,贈與海南大學,也提供政府機構參考。對於中國來說,羅斯既是義大利外交官,也是一位深具特色的學者。
    關鍵字:義大利、羅斯文庫、胡適、海南大學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 —「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摘要] 姜智恩 PDF 31
    二十世紀初,韓國處於動盪危亡之際,知識界竭力打造社會內部的國族認同,朝鮮儒者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遭到嚴厲的批判,被視為國亡民衰的成因之一。本文認為這種評價及其背景,頗有重探之必要。對朝鮮儒者而言,家國興亡和天下盛衰實有密切之關聯,絕非截然二分,明亡之後,更以承繼中華、守衛道統自許。朝鮮歷代之「中華認同」亦非建立於否定「國族認同」的基礎,而是出於「文化箕子」與「血緣檀君」之結合,直至殖民時期,在西方民族主義與日本國家主義等思潮的刺激之下,過去「天下國家」的想像始為改觀。
    關鍵字:中華認同、朝鮮儒學、天下思想、民族主義、國家主義
    公共痰盂的誕生: 香港的反吐痰爭議與華人社群的回應[摘要] 雷祥麟 PDF 61
    寫作本文的動機是想回答一個素樸的問題:為什麼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反吐痰運動後,中國人仍然需要痰盂?而本文的歷史發現是,始於香港政府於1907至1909年間企圖立法禁止吐痰而引發的爭議,「公共痰盂」開始成為二十世紀華人防治肺結核與追求衛生現代性時不可或缺、而又飽受爭議的關鍵物件。透過仔細追索香港政府與華人社群長達兩年餘的辯論,本文指出由於何啟、劉鑄伯等華人領袖以及華商公局的積極抗議與爭取,最終香港不僅沒有採納紐約市衛生局的罰則,反而產生了兩個十分獨特的歷史結果。一方面,這個爭議促成香港華人自行組成「勸戒公地任意吐涎會」,這是一個認同吐痰者的社群所組成的民間團體,成立的目的就在與政府合作,通過教育與宣傳教導華人不要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以證明華人吐痰者可以自治。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站在吐痰華人代表的立場爭取權益,便向港府爭取到一個紐約市衛生局反吐痰時不曾採取的作法,就是在公共場所廣設「公共痰盂」,並致力於教導人們養成吐痰入盂的習慣,從而深遠地影響到之後華人社會的反吐痰運動。
    關鍵字:反吐痰運動、痰盂、文明、公共場所、何啟
    書評
    小野寺史郎著,周俊宇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 常軍 PDF 97
    湯晏,《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 蕭雅宏 PDF 105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