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一百一十二期封面


第一百一十二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21-6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68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陳建守著〈競逐新文化——《新文化辭書》的編纂工程與思想圖景〉、趙崢著〈尋求國家統治的藝術:1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的請願活動〉、黃自進著〈戰後東北問題與遠東冷戰的開展〉,及書評一篇:蔡長廷撰〈馬世嘉(Matthew W. Mosca)著,羅盛吉譯,《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的地緣政治的轉型》〉。纂工程與思想圖景〉、趙崢著〈尋求國家統治的藝術:1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的請願活動〉、黃自進著〈戰後東北問題與遠東冷戰的開展〉;及書評一篇:蔡長廷撰〈馬世嘉(Matthew W. Mosca)著,羅盛吉譯,《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的地緣政治的轉型》〉。

    目錄
    論 文
    競逐新文化 ——《新文化辭書》的編纂工程與思想圖景[摘要] 陳建守  PDF 1
    本文討論一本應新文化運動之潮流而生的百科辭書:《新文化辭書》的出版史。作為第一部躋身「新文化」行伍的百科辭書,現有的研究集中於兩點:第一,這本辭書是新文化運動下的產物;第二,即便沒有任何資料證明,但可以推斷《新文化辭書》的資料是從既有的材料中蒐集得來的。這樣的結論仍有未竟之處,本文嘗試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探究以下幾個面向:商務印書館內部的改革計畫與《新文化辭書》的面世、《新文化辭書》編輯團隊的背景為何?《新文化辭書》的編輯團隊是利用何種思想資源進行編纂工作的?與晚清同類型的著作比較,《新文化辭書》的特色何在?最後,《新文化辭書》內中收錄的詞條呈現出何種思想樣貌?本文提出《新文化辭書》誕生於商務印書館內部的編輯需求,以及誕生於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雙方爭奪「新文化」的生意經這兩層面向。相較於晚清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辭典》,《新文化辭書》按照字母次序編排的形式和詞條內容的詳盡,使其看起來更像一本「現代」的百科全書。《新文化辭書》大部分編纂者都具備留學日本的經驗,內容上吸納了日本百科辭書的成果,見證了日本百科辭書的影響力。關於《新文化辭書》詞條內容的選編,不能以「拿來主義」一筆抹煞商務印書館編輯團隊的用心,《新文化辭書》的編輯團隊傳遞了他們所認為代表「新文化」的各色詞條,這當中包括當時流行的「主義」思潮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相關理念。
    尋求國家統治的藝術: 1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的請願活動[摘要] 趙 崢 PDF 55
    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請願活動的既有研究,揭示西南非漢族群菁英關於族類意識覺醒和族群身分構建之濫觴。本文在此基礎上,將請願活動視作近代中國「國家效應」的產物,聚焦於請願者與國家間的互動過程,闡釋請願者在這一過程中展示了「尋求國家統治的藝術」,藉此塑造自身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請願活動既源於中國王朝長期統治西南邊疆地區的歷史傳統,也是非漢族群對於近代中國國家轉型的政治回應。請願者充分表達對於中央政權的擁護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極力凸顯「夷族」之於統一、國防、開發,以及國族構建的意義,將自身塑造為地方非漢族群的代言人,尋求成為國家進入西南邊疆的代理人。國民政府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對請願進行策略性利用;內地文化界、學術界、婦女界和新聞傳媒,則從各自的認知出發關注請願活動。請願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為國家政治結構和社會情境所共同塑造。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為與國民政府的政治利益發生衝突,請願活動走向低谷。請願活動雖未能使「夷族」在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內成為制度性的「民族」,但請願者與國家互動的過程中展現的「尋求國家統治的藝術」,影響了近代中國民族政治的面貌和走向。
    關鍵字:國民政府、西南、夷族、請願
    戰後東北問題與遠東冷戰的開展[摘要] 黃自進 PDF 101
    本文擬從戰後冷戰的發展脈絡,重新審思美國政府如何面對國民政府接收東北的失敗與改採「棄中扶日」政策,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為釐清美國政府如何將原本扶植的對象由中國改為日本的來龍去脈,本文首先探究蔣介石、毛澤東兩人以及美蘇兩國對東北接收與國共和談的基本態度,繼而討論蔣介石與美國之間意見日趨分歧、毛澤東與蘇聯之間意見日趨整合等情勢的演變,對蔣介石、毛澤東兩人在東北布局所造成的具體影響。最後,再聚焦探討美國政府如何反制蘇聯的背信與中共的崛起,並援用圍堵政策,改以扶植日本政府作為東亞反共堡壘。
    關鍵字:戰後東北、冷戰、國共和談、圍堵政策
    書 評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著,羅盛吉譯,《破譯邊疆・ 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的地緣政治的轉型》 蔡長廷 PDF 161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