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一百一十六期封面


第一百一十六期
ISBN:1029-4740
出版年: 2022-6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60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陳拓著〈斷裂與延續:嘉道時期北京天主教會的書籍刊刻〉、徐兆安著〈以考試清算學校:1920與1930年代中國的教育破產論與會考實驗〉、黃自進著〈韓戰前後美國政府之對臺政策與《中日和平條約》規劃〉,及書評一篇:呂迅撰〈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著,何啟仁譯,張志雲、沈高陽譯校,《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目錄
    論 文
    斷裂與延續:嘉道時期北京天主教會的書籍刊刻[摘要] 陳拓 PDF 1
    嘉道時期(1796-1840)是西學東漸史與中國天主教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探討嘉道時期天主教會在北京的書籍刊刻活動,既可以從文本層面溝通明末清初與晚清西學東漸的關係,又可以從跨文化視角豐富中國書籍史的研究。自利瑪竇入華以來,北京即是天主教在華書籍刊刻中心。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湯士選任北京主教期間,重刊及新編譯了至少15部書籍,掀起了鴉片戰爭前中國刊書傳教的最後一波小高潮。嘉慶十年(1805)嚴禁西洋人刊書傳教案爆發,北京各天主堂的書籍、書板被大量查禁,教會書籍刊刻遭受重挫。由於傳教士與中國教徒提前轉運等緣故,一些書籍與書板在歷次查禁中得以倖免,因此嘉道時期北京天主教會的書籍刊刻仍在延續。鴉片戰爭後,隨著門戶的開放與教禁的解除,部分書籍重新公開復出,明末清初與晚清西學東漸通過文本實現合流。

     
    關鍵字:西學東漸、天主教、刊書傳教、禁書、書籍史
    徐兆安 以考試清算學校: 1920與1930年代中國的教育破產論與會考實驗[摘要] 徐兆安 PDF 47
    自清末推行新學制開始,考試與現代學校兩種教育秩序一直處於競爭狀態。在考試的秩序下,只要通過考試就完成目標,大體上沒有固定修業年限與留校規定;現代學校則相反,學生必須於特定學校登記,循年漸進,直至畢業,轉學與學歷承認受到多重限制。兩者的競爭並沒有隨著1905年廢除科舉而塵埃落定,直至1920年代,對於現代學校成效的不滿,逐漸凝聚為一種新的考試論。論者主張由國家或國家式的機關建立獨立於學校的考試制度,檢驗教育效能,對學校究責。他們也認為,校外考試能擺脫學校秩序的束縛,擴充學生的自由:只要能通過考試,學生也可以在正規學校外多途並進,不必負擔沉重的學費,按僵硬的年級晉級。歷經1920年代各地的政策實驗,考試論最終在1930年代落實為國民政府會考制度,卻與獨立於學校以及賦予學生自由的宗旨漸行漸遠。所謂外在於學校的畢業考試,在行政資源與空間上都仰賴學校的合作。更要者,無論是國家或其他執行考試的機關,都不願承擔根據考試成績媒合考生出路的責任,因此無法直接以升學就業作為勸誘學生參與考核的回報。要推行校外考試,就只能施以直接武力、配合法律行政手段來強迫學生參與。考試論在現實中的種種扭曲,確定了真正獨立於學校秩序的考試,無法在後科舉時代存在。廢科舉以來一直受到考試秩序挑戰的現代學校秩序,於焉趨於穩定。
    關鍵字:考試、學校、科舉、會考制度、國家式權力
    韓戰前後美國政府之對臺政策與《中日和平條約》規劃[摘要] 黃自進 PDF 97
    本文擬從戰後冷戰的發展脈絡,重新審思韓戰爆發與美國政府決心扶植臺灣之間政策上的因果關係,尤其是美國政府如何藉由主導《中日和平條約》的簽訂,讓中華民國在喪失對中國大陸實質管轄權以後,仍能在國際社會維繫其國際法人地位。為釐清何以韓戰的爆發是導致美國政府開始願意認同中華民國政府的樞紐,本文首先以韓戰爆發前夕,美國政府內部對臺政策的爭議為研究線索,探討「保護臺灣」與「放棄臺灣」兩派主張的理論依據,以及為何「放棄臺灣」的論述一度成為美國對臺政策的初步結論。復次,再以韓戰的爆發導致美國決心插手臺灣事務的始末,探討美國如何布署《中日和平條約》,如何與英、日兩國斡旋,以及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重新立足的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關鍵字:中日和平條約、韓戰、冷戰
     
    書 評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著,何啟仁譯,張志雲、沈高陽譯校,《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呂迅 PDF 15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