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十八期
ISSN:
1029-4759
出版年:
2010-12
平裝本:30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342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目錄
論 著
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 (1900-1949)
[摘要]
周春燕
PDF
1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中,兒童所占的篇幅相當有限。時至近代,由於國勢衰頹與西風東漸,兒童因其身繫國族未來命運而被重新發掘,而身為「國民之母」的婦女也被要求在家守護民族幼苗。為了固本培元,中國人更加留意以最佳的方式來餵哺尚無生存能力的嬰兒。配合當代醫學與科技的發達,以母乳哺育的「胸哺」,與以乳製品餵養的「瓶哺」,成為20 世紀上半葉兩種廣受討論的哺乳之道。本文考察的重點有四:一、兒童如何在時代的潮流中重新被發現;二、近代醫者與知識分子對於哺餵母乳及雇用奶媽的看法;三、鮮奶及代乳粉存在於嬰兒市場中的因素及產品訴求;最後,則藉由近代婦女的育嬰經驗與哺育抉擇,討論「胸哺」與「瓶哺」的市場競爭情形。
關鍵字
:母乳、奶媽、牛奶、代乳品、兒童
西法東罰,罪及婦女─墮胎入罪及其對戰後臺灣婦女的影響
[摘要]
吳燕秋
PDF
53
今日人們習以為常的墮胎罪,只是移植百年的舶來品,並沒有長遠的法理淵源。傳統法中墮胎是婦女獨有的傷害程度,隸屬於鬬毆門,目的在保障婦女身體法益,而非對墮胎婦女的懲罰。近代刑法的墮胎罪乃是剝奪婦女原先擁有的法律利益,其由上而下及男性主導的本質,讓法益受損的婦女無從置喙。之後歷經多次變革,先是醫師取得醫療授權、接著男性配偶也在《優生保健法》通過後取得墮胎同意權,想墮胎的婦女仍須經由層層關卡才能達成目的。可見從全面禁止,再逐步修法開放,女人的生育自主權益終非修法者關切所在。
本文首先將釐清西法引進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脈絡,接著具體考察兩地婦女的墮胎方法及執法情形,最後提出墮胎入罪後對戰後臺灣婦女造成的深遠影響。在《優生保健法》通過之前,婦女與墮胎技術者身為墮胎罪行的共犯,往往互相隱瞞掩飾。加上長久以來不平等的醫病關係,婦女對於墮胎技術者所造成的墮胎傷害,多不敢聲張,成為墮胎罪下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其次,從無到有的墮胎罪,在短短幾十年內發展為難以撼動的性規訓。醫師雖享有法律特許的墮胎醫療權力,仍可能因醫療以外的社會因素遭到告發。於是醫師等墮胎技術者為求自保,避免為非婚懷孕的婦女墮胎,以排除不穩定的社會風險,無意間成為協助家庭父權性監控婦女的幫手。最後,傳統法律不曾視胚胎為可獨立存活的生命個體,跟今日胚胎生命權的主張實有極大的差距。然而反墮胎人士不斷建構婦女墮胎殺生的罪惡感,除了為1970 年代中期從日本引進的嬰靈供養鋪路,也嘗試以此遊說立法增設墮胎資源的取得障礙,限縮婦女生育自主權。
關鍵字
:墮胎、優生保健法、節育、墮胎技術、墮胎風險、性監控
美式護理在臺灣─國際援助與大學護理教育的開端
[摘要]
張淑卿
PDF
125
1949 年,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國防醫學院,將以「美式醫療」為主體的協和體系帶入臺灣。使臺灣的護理教育逐漸展現新的面貌。
本文探討協和體系與國際援助的介入,以及臺灣大學護理教育的改造。根據資深護理人員的回憶錄、傳記、臺大醫學院與其附設醫院,以及國防醫學院的院史,都不約而同說明美援及其它國際組織對其硬體設備、人員訓練經費的提供與支持。另外,大陸時期的協和體系人員,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對於護理人力的提升也有正面的效果。特別是1950 年代,臺灣派送優秀的護理人員出國進修,而來自美國名校的護理工作者與教育者也應邀來臺指導,臺灣的護理教育逐漸脫離日治時期的傳統,走向所謂「現代美式護理」之路。
關鍵字
:國際援助、美援、臺灣護理史、護理教育
20世紀初澳洲華裔報刊中的女性論述和社會認同端
[摘要]
郭美芬
PDF
175
本文以 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出版於澳洲雪梨與墨爾本的華文報紙以及新興的華裔公共結社與節慶為例,闡述澳洲華裔男性對於女性角色、家庭觀念以及社會認同的改變。20 世紀初遷移的歷史經驗改變了華裔社群的社會網絡與想像,澳洲中產階級宣揚的社會價值諸如「體面」、公共參與、尊重與信任等也驅使華裔家庭的父權觀念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個人權利的論述。然而,澳洲華裔男性受到澳洲社會的影響,將婚姻視為個人體面和社會名望的指標,女性的角色在於負責家務,進而將女性置於公共論述和政治參與之外。但另一方面,白澳下的排華運動卻使得華裔男性成員透過安排新興的節慶和戶外休閒活動,讓女性和兒童出現在聚會中,進而彰顯華裔社群在澳洲社會安居樂業的景象,以符合澳洲社會對於理想家庭和性別關係的標準,藉此反駁排華運動者所宣稱的,性別失衡的華裔社群是危害澳洲的家庭和社會秩序的根源。最後,本文從性別的角度提供了另一闡述與分析移民政治動員以及社會認同的研究方向。
關鍵字
:澳洲華裔歷史、報刊、公共節慶、女性論述、社會認同
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與女性寫作─從《天地》說起,1943-1945
[摘要]
楊佳嫻
PDF
215
戰爭時期的客觀情勢與特殊氛圍,提供給女性作家較為寬鬆的寫作空間,也讓女性作家透過文學寫作,介入公共議題,提出與主流論述不同的文化與性別意見。本研究即以太平洋戰爭時期由女性主編、以散文為主的刊物《天地》(1943.10 創刊,1945.6 停刊,原則上為月刊),討論此一特殊時期下的上海文學場域與女性寫作。
《天地》由蘇青籌資、主編,以這分刊物為園地,提倡女子寫作,討論男女日常問題,風格有別於當時其他散文刊物。除了編者的特意經營,作者的貢獻也不可抹滅。《天地》的作者雖然男性居多,但是,促使其特色明確者,卻是因為為之撰稿的幾位女作家,尤其是蘇青本人和張愛玲的散文作品。蘇、張二人是該時空下的標竿作家,其作品皆頗能以五四新女性以降傳統為資源而又有所突破,並結合其戰爭與都市體驗、性別思考,藉著散文此一更為優遊自由的文體,樹立新聲。
關鍵字
:上海文學場域、天地、女性寫作、蘇青、張愛玲
晚清才女的成長歷程─以安徽旌德呂氏姊妹為中心
[摘要]
秦方
PDF
259
本文通過對安徽旌德呂家四姊妹的個案研究,試圖建構一幅近代才女的早期生活圖景,探討她們在童年和少女的生活經歷中,通過怎樣的途徑,接受了哪些教育,受到哪些影響,形成其日後才女身分並構成其相關知識體系。作者認為,在呂家四位女兒成長過程中,父親與母親在其經歷和知識來源上扮演了不同角色。父親代表了一種(儒家)權威性的形象,其仕途的起落決定了女兒們幼年教育的場所、方式以及智識層面。而經由父親所傳遞的時事性知識,成為她們在實際生活中體驗閨閣之外世界的重要來源。同時,以父親去世為標誌的家變使得四個女兒的物質生活、心理感受乃至日後的人生軌跡都出現了相當劇烈的變化。在另一方面,母親更多地代表了一種普世性、道德性思想的來源,其關於佛家慈悲戒殺的思想、因果輪迴的神秘主義和宿命論以及堅韌、貞潔、慈愛等傳統女性思想的傳遞,在很大程度上鋪墊了四個女兒生活經驗的基本色調,使得呂家母女關係表現出一種延續性和穩定性,構成了閨閣文化傳延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
:晚清、才女、童年、知識結構、閨閣文化
研究動態
近十年臺灣婦女史研究評述─以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為中心(2000-2009)
吳雅琪
PDF
295
書評
失身─中國小說中的娼妓與男性意識
卜永堅
PDF
31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