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三十二期封面


第三十二期
出版年: 2018-12
  • 平裝本:200元   
  • 定價: 未出版
    冊數: 0
    開本: 18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學術論文三篇:柯惠鈴著〈「烈士向警予」:中共對五四激進女性的革命書寫與塑造〉、楊惟安著〈從華文報紙探究新加坡的廢娼運動(1919-1930)〉、廖靜雯著〈日治時期臺灣文明結婚論述中的聘金問題〉,史料介紹∕分析一篇:達日夫撰〈「滿洲國」時期蒙古族女子學校教育:以《青旗》報記載為基礎〉,及書評一篇:汪一舟撰〈從硯台看清初工匠與文人—評介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目錄
    論 著
    「烈士向警予」:中共對五四激進女性 的革命書寫與塑造[摘要] 柯惠鈴 PDF 1
    向警予應該算得上是中共革命史上最著名的女黨員之一,她生於1895年,死於1928年。時當所謂「大革命」破滅,共產黨四分五裂,因「叛徒」告密,向警予遭逮捕並被武漢地方軍事實力派胡宗鐸所殺。向警予於1922年入黨,時年27歲,死的那年33歲,她的黨齡只有6年。1928年向警予為革命「犧牲」後,中共開始書寫有關她的生平。1928年,蔡和森首先提筆書寫這位革命女同志兼愛人的生平。1939年,毛澤東在紀念三八婦女節大會上,提出以向警予作為動員邊區婦女勞動的模範。1958年,在中共積極展開三面紅旗大躍進之時,婦聯更發動廣泛的紀念向警予活動並為之鳴鑼敲鼓。接著,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垮台,中共黨中央再次大規模紀念向警予。1990年,向警予的紀念書寫交付湖南省區黨的機構負責。2015年,向警予誕辰120周年時,又有湖南省期刊出版向警予紀念專刊。本文從革命書寫與烈士塑造的角度,解讀「女烈士向警予」面目的變換,透過分析不同階段的革命書寫文本,凸顯向警予生平被表揚的重點如何挪移。此一文本分析當有助吾人了解「烈士」書寫,在中共黨中央是如何發揮宣傳作用。
     
    關鍵字:向警予、五四、婦女、革命烈士、歷史書寫
    從華文報紙探究新加坡 的廢娼運動(1919-1930)[摘要] 楊惟安 PDF 47
    本文以華文報紙與英國殖民部檔案為主要史料,探究1920年代新加坡廢娼運動的歷程。由於日本與歐亞人公娼制度的廢除,及海軍基地建設,導致當地性病蔓延問題日趨嚴重,海峽殖民地政府與華人社群對公娼制度的存廢,展開討論。英國殖民部透過設立「社會衛生學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Social Hygiene),及修訂「婦女和少女保護條例」(Women and Girls Protection Ordinances)來管制妓院。此一時期,《新國民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相繼創刊,成為華人社群討論國內外時事的平台。華人知識分子亦開始關注廢娼議題,並對禁娼政策作出回應與討論。本文運用華文報紙對以下議題進行論述:海峽殖民地政府與華人社群對禁娼政策是否持有不同的看法?雙方對娼妓議題的處理態度是否反映出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以及公娼制度的廢除帶來那些重要影響?
     
    關鍵字:華文報紙、公娼制度、英國殖民部、社會衛生學諮詢委員會、婦女和少女保護條例
    日治時期臺灣文明結婚論述中的 聘金問題[摘要] 廖靜雯 PDF 99
    日本政府為了殖民臺灣的需要進行「舊慣調查」(1910-1919),在懷抱文化優劣主義,自詡「文明」的先驅者姿態下,將臺灣婚姻習慣中的聘金賦予「身價金」與「人身買賣」的意涵,認為臺灣人的婚姻制度與經濟問題互為依存。除了殖民政府,社會輿論也以「進化觀」看待臺灣人的結婚問題,反覆宣傳「文明結婚」與「新式結婚」等新詞彙。本文即欲從日治時期臺灣的「文明結婚」論述出發,探討殖民者與受殖者如何討論聘金,進而擁護各自的婚姻進化論。本文首先討論日治初期殖民者如何透過舊慣調查認識臺灣人的訂婚條件,以及臺灣人在法律「依用舊慣」的原則下如何漸從婚姻舊慣走向「文明結婚」。其次,從1920年代殖民政府的矯風政策分析聘金制度如何成為婚姻改革論述的重點,以及臺灣社會廢聘論述與實踐間的落差。最後,1920年代末殖民政府因應日本國內的經濟節制政策、社會事業的集中統制,文明結婚論述的焦點再從「廢止聘金」擴展為「廢止虛禮」。殖民者主要意圖為「經濟節制」,但懷抱解放意識的受殖者,實為抵抗舊家族制度與殖民統治進而解放人身自由。然而,由男性主導的文明結婚論述、廢聘問題與女性地位,使臺灣女性不僅淪為被議價的「標的物」,更在討論中「失聲」,成為被討論的客體。
     
    關鍵字:聘金、舊慣、經濟、人身買賣、文明結婚
    史料介紹/分析
    「滿洲國」時期蒙古族女子學校教育: 以《青旗》報記載為基礎 達日夫 PDF 163
    書 評
    從硯台看清初工匠與文人— 評介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汪一舟 PDF 197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