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三十五期封面


第三十五期
ISBN:1029-4759
出版年: 2020-6
  • 平裝本:20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91
    冊數: 0
    開本: 18 開
    購買方式:五南 .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學術論文三篇:巫仁恕著〈劫後婦女:抗戰時期蘇州淪陷後的婦女生活〉、林星廷著〈從天理到手技:清末的西醫婦產科譯書與知識傳遞〉、蘇芸若著〈獅城善女人:19世紀以來的新加坡齋姑社群〉,及書評一篇:紀大偉撰〈評Howard Chiang, After Eunuchs: Science, Medicin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x in Modern China〉。

    目錄
    論 著
    劫後婦女:抗戰時期蘇州淪陷後的婦女生活[摘要] 巫仁恕 PDF 1
    婦女史與性別研究至今已成為歷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現代中國婦女史的研究業已有相當多的成果問世;然而,抗戰時期的婦女史涉及淪陷區的研究相當少見,且多聚焦於菁英女性的活動,直到最近的研究才觸及底層婦女的活動。本文利用淪陷時期的蘇州報紙,探討當時一般婦女的生活。本文的結果顯示,戰爭造成婦女流離失所、生計困難,於是婦女被迫淪為乞丐、被賣、被誘拐等事件頻仍。然而,上述這類戰爭時期的非常態現象,只是蘇州婦女日常生活的一面。從蘇州的例子可以發現,戰爭對當時社會的重要影響,就是加速了某些制度與社會的變遷。婚姻制度就是明顯的例子之一。蘇州婦女的婚姻呈現高度不穩定性,但也反映婦女自主婚姻有更大的空間。戰爭加速蘇州社會變遷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出現許多新興的職業婦女,尤其是大量的女性服務業者湧現。在當時報紙上,雖然刊載許多男性撰稿者對婦女生活發生這樣變化的諷刺與批評,反映了男性社會對婦女出入公共場所與職場的焦慮,卻忽略這類現象也可以算是婦女的一種生存策略。再者,婦女的活動又反映了戰時淪陷區社會的另一種特徵,即高度的流動性。最後透過當時蘇州婦女的休閒情況,呈現了戰時城市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
    關鍵字:抗日戰爭、蘇州、婦女、淪陷區、日常生活
    從天理到手技:清末西醫婦產科譯書與知識傳遞[摘要] 林星廷 PDF 67
    本文以清末醫療傳教士所翻譯之醫書—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的《婦嬰新說》(1858)及嘉約翰(John G. Kerr, 1824-1901)的《胎產舉要》(1893)—為核心,重構西醫婦產醫療傳入中國的過程,並探討書籍及文本知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婦嬰新說》與《胎產舉要》分別代表譯書兩種不同的功能:前者的出現是傳教士試圖與中國本土掌握文本知識的醫者對話,進一步建立「西醫婦產科」學說的過程,具體表現在合信試圖融合中西方的觀察與天理,並省略文人醫者所不能接受的骨盆解剖及接生器械操作的內容。後者則更像是在醫院內部使用的醫療操作手冊,預設的讀者是實習的學生或助手,具體表現在嘉約翰對於接生器具和手法的強調,並以簡明的問答形式與大量圖例,有效快速地將接生之「技」傳達給在醫院的習醫者。此二譯書在文類上的演變,亦體現了西醫傳入中國的歷史進程:醫療活動從「文人交往」的一部分演變為在醫院對學生實施的「手做教學」。誠然,本文無意截然劃分文人與行醫者、學理與技術;事實上,「醫」同時作為一門學說與診療技術,兩股力量是相互流動、辯證的。然而,若將西醫婦產書籍翻譯與其醫療實踐放在歷史的時間軸下分析,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演進,「醫」的意義也有所不同,呈現出多元交織的不同面向。
    關鍵字:傳教士醫療、《婦嬰新說》、《胎產舉要》、醫學文本翻譯、手做教學
    獅城善女人:19世紀以來的新加坡齋姑社群[摘要] 蘇芸若 PDF 121
    齋姑,在早期新加坡華人史中,是相當重要卻又少被關注的女性群體。她們帶髮修行、持長齋奉佛、守貞,大部分居於先天道齋堂,也有一定數量活動於私人佛堂或早期佛寺,具有別於僧團、道姑的宗教主體性,往往有意識自我標榜齋姑身份。齋姑逝後,其訃告往往強調她們潛心帶髮修行、精勤修持、為一代善女人之典範。
    在東南亞各地,「齋姑」遊移於多重身份,積極運用自身的社會資源,營造獨立的女性空間及互助網絡,以道脈、同鄉連結、方言群為組織依歸,組成跨地域的「姐妹會」。她們也走入社區,廣行善業,參與文化活動,實踐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 齋堂除了是傳統的宗教敬拜空間,也是教眾行醫、議事、交換消息、經營生意網絡的場所,是一個不斷被塑造的宗教暨社會空間。
    本文利用歷史文獻和口述資料,結合歷史視角與當代田野觀察,勾勒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至今新加坡齋姑群體的身份面貌及信仰網絡,並透過梳理齋姑積極營造的社會資源,討論其如何助益於宗教姐妹會的拓展。
    關鍵字:齋姑,齋堂,佛教,姐妹會
    書 評
    評Howard Chiang, After Eunuchs: Science, Medicin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x in Modern China 紀大偉 PDF 18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