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三十六期 封面


第三十六期
出版年: 2020-12
  • 平裝本:20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27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五南 .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學術論文三篇:江昱緯著,〈清代育嬰堂的乳婦〉、朱先敏著〈才女暮年:丁善儀《雙桂軒尺牘》中的隨宦日常與戰前述聞〉、汪正晟著〈「不可理喻」的力量─反思抗戰農村婦女工作中的理性人預設〉,及演講一篇:Ulrike Strasser撰“Thinking About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 World and Global History: Intersections, Tensions, Opportunities”.。

    目錄
    論 著
    清代育嬰堂的乳婦[摘要] 江昱緯 PDF 1
    明清育嬰堂的創設理念在於救嬰與濟貧,此一理念也體現在乳婦的工作與處境。一方面,乳婦的職責在哺育堂嬰,在救嬰上扮演重要角色,是落實育嬰堂理念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乳婦多來自貧窮家庭、分娩不久的女性,她們也被視為育嬰堂救濟的對象。乳婦身兼施、受救濟者的雙重角色,前者涉及堂嬰照護,後者關乎乳婦的來源。在清代大量創設育嬰堂的背景下,這份專屬於女性的職業,觸及清代育嬰堂的運作、女性營生與醫療照護等面向的課題。

    本文以清代育嬰堂的乳婦為核心,討論乳婦的來源、職能與評價等問題。乳婦的來源以育嬰堂附近生產不久的貧家婦女為主。育嬰堂在揀擇乳婦一事上十分謹慎,兼重其來歷與身、心狀況。待遇方面,乳婦隨著照護的堂嬰年歲、數量、乳汁狀況及親生子女等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的報酬。乳婦作為一名健康照護者,入堂後需全心投入照護工作,又為確保照護成效,乳婦的身心與行動亦受若干限制。就士大夫的議論來看,當乳婦未能善盡救嬰之責,便難得濟貧實惠,更可能招致惡評。總之,士紳對乳婦的規範與記敘,可以說是性別秩序、行善理念與社會變動等因素相互交織的產物。
    關鍵字:乳婦、清代、育嬰堂、性別、醫療
    才女暮年:丁善儀《雙桂軒尺牘》中的 隨宦日常與戰前述聞[摘要] 朱先敏 PDF 59
    通過對書信社交性的考掘,重新省思丁善儀信中屢屢以「老」和「病」自況的現象,就不只是老年婦女的生活實況。她的老病具有婉拒、 致歉、解釋的社交功能,更能以此凸顯操持家務外丁善儀個人的身形輪廓。強調社交性而非文學性的這一批書信,因此也能讓讀者窺見才女文化中少見的年齡感。遲暮的才女是什麼樣子?她的面目正顯示在她操持家務、主持避難的精明才幹之中。

    《雙桂軒尺牘》收錄杭州大難前一年往返的書信,是少數並非事後追憶的太平天國史料。信中呈現的是尚未蒙上死難陰影,仍有餘裕互贈土產、卜喪問吉、赴宴聚會的戰前述聞。在戰爭視野下,主母職能也因著丈夫必須固守任上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家主母的眼界歷練使她們得以靠著關係網路互通消息、暫寄資財、選定逃難的時機和地點,盡力保全小家庭。在男性仕紳以募款、題記、創作來發出自己聲音同時,《雙桂軒尺牘》展現女子如何應對此一時代變局,並展露才幹、挑起家庭的責任,這值得被關注、被歌詠和銘記。

    通過丁善儀《雙桂軒尺牘》,可以看見書信如何參與才女文化和太平天國的研究,也提供了書信研究的新視角。
    關鍵字:丁善儀、性別、才女文化、太平天國、書信
    「不可理喻」的力量─反思抗戰農村婦 女工作中的理性人預設[摘要] 汪正晟 PDF 101
    本文以抗戰時期的浙西昌化縣婦女訓練工作為例,反思現代政治的理性人預設。按照當時智識女性的一般論述,推動農村婦女工作,首要是將婦女從半封建社會中解放。實務上卻是效果不彰,阻礙重重。何以如此?其中因素自非只一端。然而城市智識女性對農村婦女缺乏瞭解,將其視為落後與不理性,未能掌握其真實的動能與需求,蓋為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從分析昌化縣婦女工作的案例可知,農村婦女有其自身獨特的社會性別與地位認同,昌化縣當局不僅承 認更是大加倚重,從而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婦女解放論述在中國農村婦女工作上失靈,是否意謂著它的普適性仍有待證明?本文試圖提出: 在 世界政治史上,解放論述背後的現代政治理性(男)人預設,與婦女的 「 非理性 」之間,何者更具有普遍 性與合理性,仍是今日值得探討的課題。
    關鍵字:智識婦女、農村婦女、解放、理性人、非理性
    演 講
    思考婦女/性別史與世界/全球史: 交集、張力與機會 烏爾麗克.史特拉瑟著,陳恬緣譯 PDF 157
    Thinking About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 World and Global History: Intersections, Tensions, Opportunities Ulrike Strasser PDF 19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