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專刊

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封面


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
ISBN:957-671-816-3
ISBN:957-671-817-1
作者:張壽安著
出版年: 2001
  • 精裝本:缺書   
  • 平裝本:缺書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496
    冊數: 0
    開本: 25 開

    摘要:
    本書討論十八世紀的禮學思想,一方面關注清儒禮學思想與宋明天理觀念下禮思想之間的差異,包括原則面與制度面,以觀察十八世紀禮學思想在前近代史脈絡裡所可能出現之突破。一方面更注目十八世紀知識界對宗法秩序和宗法理念所提出的質疑,這些質疑留下極大的開放空間,令回應成為舊知識轉型與新知識援引的多向可能。 本書分別從明清禮學轉型、親親尊尊二系並列、為人後、嫂叔服制和婚禮五個議題,對清代禮學之特質進行討論。撮要而言:「親親尊尊」挑戰的是程朱理學「天理」觀念下的「尊尊」獨尊,然內裡質疑的卻是何謂「君權」?「為人後」訴求的是「親親」價值的提昇,使與尊尊等列;然內裡焦慮的,則是如何維持「政統」之獨立?使宗統不犯君統。「嫂叔服制」質疑的是「兄公弟妻」之間的情義表達?底子裡挑戰的則是「男女別嫌」觀念界域之重新界定。「成婦?成妻?」解答了無合體即無夫婦、無夫婦即無婚姻,反對「室女守貞」;然內裡攻擊的卻是視「成婦重於成妻」的家族式婚姻觀念,為男女人倫之情欲求得伸張。 清代禮學復興,對儒學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學轉型,更是禮學轉型。禮學成為十八世紀以降儒學思想的主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學思想的另一種型態:經驗界的秩序。這種直指經驗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與形式,故在展開時,與理學產生必然之歧異。禮與理對話,成為儒學思想的另類交鋒。此一儒學型態的開拓,不僅能解答學界極為關切的「禮教議題」,更能呈現禮經(經典詮釋)、禮制(歷代律令)、和禮俗(各地風俗)三度空間在歷史時間脈絡裡交互影響的複雜互動,從而為儒學思想史展開人倫日用經驗面向的另一章。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