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活 動 紀 要
日期: 2023/01/11
時間: 10:00~12:00
地點: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主持人: 黃克武教授(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主講人:楊治宜教授(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
主辦單位: 蔣介石研究群
演講摘要: 汪精衛寫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的七律〈舟夜〉詩,蘊含著深刻愛國情懷,也引發了如余英時、汪榮祖、蔡德金等史家間的一場爭訟。雖然共同秉承「知人論世」、「詩言志」的闡釋立場,但他們的讀解結論卻始終符合各自對汪氏「忠奸」的道德判斷。吊詭的是,史家都不約而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汪氏面對此詩中日讀者給出不同寫作時間、亦即暗示不同作詩之「志」的事實。論者因此摒棄表現主義詩學觀,提出一種新的闡釋方法,即此詩是一篇具有歷史書寫功能的記憶文本,其中包含了七種不同的記憶類型——作者個人的情節記憶、創傷記憶,集體性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面對未來的反記憶和證言記憶,以及包含集體記憶和個人想象的死亡記憶(memento mori),各自具有目的和功能。 〈舟夜〉詩因此拒斥任何單一的閱讀方式。它是一張記憶的地圖,一個豐富、模棱的開放空間,其中迴蕩著充滿創造性的眾聲喧嘩。對〈舟夜〉詩的讀解暗示了一種新的觀察詩與史之關係的視角,不再以「歷史作者之真實」為標準,而轉而注重詩歌的歷史寫作功能。作為文人政治集團領袖的汪精衛,其詩歌人格也具有深遠的政治及歷史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