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活 動 紀 要
日期: 2024/01/22
時間: 14:00~16:00
地點: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主講人:高曉宇女士(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博士資格候選人)
主辦單位: 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摘要: 本研究聚焦於十九世紀前中期的清帝國金融和經濟,將其置於全球化、國際貿易與殖民擴張的背景中,以此分析清帝國面臨的危機與轉型。白銀和銅錢是清帝國的主要貨幣。 民眾的收入以銅錢計價,而納稅時則要支付白銀。銀錢比價影響民眾的稅賦負擔,因此清政府在一直非常重視維持穩定的銀錢比價。然而,道光年間(1820-1850年),銅錢相對白銀貶值了 76%。這場金融動盪最終導致了廣泛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繼而引發了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和雲南回民起義(1856-1873),帶走了至少 2200 萬人的生命,極大地削弱了清帝國的國力。 以往關於十九世紀清帝國的貨幣研究,多聚焦於白銀,將銅錢視爲次要的附屬貨幣。「白銀外流論」認為英國的鴉片貿易導致了清帝國的白銀外流,進而引發道光蕭條。本研究主張,要同時關注白銀和銅錢的變化,才能更全面地勾勒出清帝國的經濟圖景,釐清帝國發展的內在與外在動力。依託於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的檔案,本研究探求在1800年至1862年間,全球銅貿易對清帝國貨幣體系的影響,關注銅錢在清帝國經濟中的關鍵作用。英美檔案顯示,從1820年至1860年間,英國金融業與美國貿易公司合作,將大量智利銅礦石(純度為96%-99%)運往中國廣州和印度。這種大規模的銅材流動不僅聯動了美洲、東亞、南亞和歐洲,而且可能引發了清帝國內部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轉型。智利銅礦的湧入伴隨著三個清帝國的經濟變化:滇銅產業的崩潰、私鑄小錢的泛濫,以及銅錢的快速貶值。這些經濟現象之間是否有聯繫與互動?清政府如何應對英美貿易帶來的跨國挑戰? 總之,本研究意在探求全球化、國際貿易和政府對貨幣的管理如何塑造東亞和歐洲的近代化歷程。我嘗試提供一種微觀而深入的視角,以了解十九世紀前中期,殖民擴張和世界霸權在全球尺度上的經濟與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