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布告欄 > 學術活動
日期: 2024/05/29
時間: 10:00~12:00
地點: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主持人: 巫仁恕教授(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講人:張志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國際貿易史教授)
主辦單位: 城市史研究群
摘要: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海關係清末由英國人所創建,而各關執行實際任務的關員則分別來自英、法、美、日等不同國家,1928年海關學校成立後,復納入不少華人關員,在這樣國際性的團體中,如何面對抗戰的爆發,便成為一可檢視的案例。 海關素來以保護中國的國際貿易及關稅收入為目標,關員不分國籍相互合作,但對日抗戰爆發後,昔日之友,成為今日之敵,原本的合作就有可能被視為戰時協力,同時傷害(或保護)日本、滿洲國、重慶國民政府或汪精衛政府的利益。因此,研究戰時海關的協力行為,不能僅分析中國關員如何配合日本或汪精衛政府,同時也要分析日本關員如何配合重慶國民政府。從1932年滿洲國成立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海關需處理的問題有:滿洲國轄下的東北海關脫離、1932-1935年華北非軍事區的勘界、1937年抗戰爆發後的關稅存放,以及1937-1941年各地海關撤退的問題。海關關員不分國籍地接受英籍總稅務司梅樂和、總務科稅務司岸本廣吉及漢文科稅務司丁貴堂的集體領導,成功地保護了中國的國際貿易並維持關稅收入穩定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1941年12月之後,國際關員的合作被迫終止,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到1950年末任總稅務司李度受麥克阿瑟之託,前往日本重建日本海關時,再度與前中國海關的日本關員合作,即可得知,雖然中國海關國際關員被視為戰爭協力者,但其背後實有保護國際貿易和關稅收入的更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