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研究人員 > 兼任研究人員

依照姓名排序 依照英文字母排序

張瑞德(Chang Jui-te)
自我介紹
個人網頁
學歷
經歷
學術榮譽
主要研究
個人研究計畫
著作目錄
著作下載
張瑞德(Chang Jui-te)


職稱
兼任研究員
研究室
1303
電話
886-2-2789-8224
Email
mhjuiteat-signgate.sinica.edu.tw

自我介紹

學歷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個人網頁

經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兼副所長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 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
  •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者
  • 東京大學外國人客員研究員
  • 北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 陝西師範大學高等研究院客座特聘研究員
  •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歷史學門評鑑委員
  • 中華軍史學會副理事長
  • 國史館學術審查委員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門專題計畫評審委員
  •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戰史委員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THCI Core)外部編輯委員

學術榮譽

主要研究

  • 軍事史,社會經濟史

個人研究計畫

著作目錄

專書、論文集

  • 張瑞德,2017年12月,《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共503頁,臺北:商務印書館。
  • 張瑞德,2015年11月,《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共326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張瑞德,1993年1月,《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共16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瑞德,1991年12月,《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共30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瑞德,1987年12月,《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共177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 張瑞德、劉維開、齊春風、楊維真,2015年4月,《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1卷: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共451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張瑞德,2015年4月,《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共451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張瑞德、吳文星,2015年1月,《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選輯(1920's-1940's)》,共800頁,臺北:國家圖書館。
  • 張玉法、張瑞德,1989年1月,《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共14025頁,臺北:龍文出版社。

期刊論文

  • 張瑞德,2017年9月,〈中國現代史上的侍從室〉,《抗日戰爭研究》,第三期,頁23-32。
  • 張瑞德,2015年1月,〈侍從室與國民政府的情報工作〉,《民國研究》,第27期,頁1-53。
  • 張瑞德,2012年7月,〈白崇禧與民國邊政〉,《傳記文學》,第101卷第1期,頁81-84。
  • 張瑞德,2010年3月,〈欽差使命:沈宗濂在西藏(1943-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7期,頁59-96。
  • 張瑞德,2008年12月,〈化干戈為玉帛:溝通型幕僚與民國政治〉,《台灣師大歷史學報》,(40), 85-100。
  • 張瑞德,2005年,〈遙制──蔣介石的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5), 27-49。
  • 張瑞德,2004年3月,〈無聲的要角—— 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近代中國》,(156), 141-166。
  • 張瑞德,2001年,〈加強民國時期社會史研究芻議〉,《天津社會科學》,2001(1), 84。
  • 張瑞德,1999年6月,〈抗戰時期大後方工商業者的心態與行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7), 121-146。
  • Chang Jui-Te, Oct. 1996, “Nationalist Army Officer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MODERN ASIAN STUDIES, 30, 1033-1056.
  • 張瑞德,1996年6月,〈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1912-1937)〉,《思與言》,34(2), 259-292。
  • 張瑞德,1995年6月,〈抗戰時期國軍的參謀人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 741-772。
  • 張瑞德,1993年9月,〈抗戰時期國軍各階層成員出身背景及素質的分析〉,《抗日戰爭研究》,1993(3), 144-169。
  • Chang Jui-Te, May. 1993,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odern China : The Case of Railway Enterprise ,1876-1937.”, MODERN ASIAN STUDIES, 27, 281-296.
  • 張瑞德,1992年6月,〈中國近代的政府與農業發展〉,《漢學研究》,10(1), 217-240。
  • 張瑞德,1992年6月,〈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 641-686。
  • 張瑞德,1990年12月,〈社會變遷與通識教育──以史丹佛大學「西方文明」課程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 62-70。
  • 張瑞德,1989年6月,〈近代中國的技術轉移──以鐵路事業為例〉,《歷史月刊》,(17), 141-148。
  • 張瑞德,1988年11月,〈托許(J. Tosh)著《歷史的追索——現代史學研究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歷史教學》,1(3), 140-150。
  • 張瑞德,1988年9月,〈Diana Lary,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6), 211-217。
  • 張瑞德,1988年9月,〈工業革命後歐洲的科技發展與軍隊〉,《歷史月刊》,(8), 83-87。
  • 張瑞德,1988年8月,〈儂雷蒙(Raymond Nunn)編《美國收藏亞太地區檔案與稿本指南》〉,《食貨月刊》,17(3), 72-73。
  • 張瑞德,1988年3月,〈周元正編《抗日戰爭史參考資料目錄,1937-1945》〉,《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5), 175-176。
  • 張瑞德,1987年12月,〈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第一冊》〉,《漢學研究通訊》,6(4), 223。
  • 張瑞德,1987年3月,〈論科際整合的定義問題〉,《科際整合會訊》,(3), 92-95。
  • 張瑞德,1986年6月,〈評Ralph William Huenemann, 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 The Economics of Railroads in China, 1876-1937〉,《漢學研究》,4(1), 333-338。
  • 張瑞德,1983年6月,〈平漢鐵路營運狀況分析,1906-1935——中國現代公營企業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 163-194。
  • 張瑞德,1982年7月,〈平漢鐵路與華北商業的發展,1905-1937〉,《史學評論》,(4), 99-118。
  • 張瑞德,1981年5月,〈心理學理論應用於中國傳記研究的一些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106(9), 375-381。
  • 張瑞德,1978年8月,〈嚴復對斯賓塞社會有機論的介紹與曲解〉,《大陸雜誌》,57(4), 34-36。
  • 張瑞德,1977年11月,〈蔣夢麟早年心理上的價值衝突與平衡〉,《食貨月刊》,7(8), 446-452。
  • 張瑞德,1975年12月,〈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5(9), 32-37。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 張瑞德,2020年4月,〈穿越界線——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張瑞德編,《平漢鐵路漢華北經濟發展(1905-1937)》,頁26,北京:中華書局。
  • 張瑞德,2019年6月,〈侍從室與戰時軍事〉,黃自進編,《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省思》,頁576,臺北:稻香出版社。
  • 張瑞德,2017年8月,〈侍從室與國民政府時期的黨政決策〉,李達嘉編,《近代史釋論:多元思考與探索》,頁235-290,臺北:東華書局。
  • 張瑞德,2016年6月,〈國民革命軍的制度與戰力(1924-1949)〉,王建朗、黃克武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頁209-25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張瑞德,2015年12月,〈侍從室與戰時外交〉,呂芳上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戰時政治與外交》,頁1-40,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2015年7月,〈國軍成員素質與戰力分析〉,呂芳上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軍事作戰》,頁51-98,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2015年4月,〈戰前十年的國民政府體制及其運作〉,張瑞德編,《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頁10-47,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張瑞德,2015年4月,〈軍事體制〉,張瑞德編,《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頁190-25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Chang Jui-te, Dec. 2014, “An Imperial Envoy: Shen Zonglian in Tibet, 1943–1946”, editor(s): Hans van de Ven, Diana Lary, and Stephen MacKinnon,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in World War II, pp. 17,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張瑞德,2013年9月,〈侍從室與戰時國民政府的宣傳工作(1937-1945)〉,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頁201-2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瑞德,2013年6月,〈國民政府與戰前中國經濟發展(1927-1937)〉,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5-360,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2012年12月,〈雅德賚(Herbert O. Yardley)與中國:兼論抗戰時期的密碼戰〉,吳淑鳳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頁203-236,臺北:國史館。
  • Chang Jui-te,2012年7月,〈Bombs Don’t Discriminate?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Air-Raid-Shelter Experiences of the Wartime Chongqing Population.〉,James A. Flath, Norman Smith編,《Beyond Suffering: Recounting War in Modern China.》,頁59-79,Vancouver:UBC Press。
  • Chang jui-te, Apr. 2012, “The National Army, from Whampoa to 1949.”, editor(s): David A. Graff, Robin Higham,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pp. 17,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 Chang Jui-te, 2010, “The Nationalist Army on the Eve of the War.”, editor(s): Mark Peattie, Edward Drea, Hans van de Van, The Battle for China:Essays on the Milita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pp. 0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Chang Jui-te, Nov. 2009,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odern China: The Case of Railway Enterprises in Central China and Manchuria”, editor(s): Bruce Elleman, Stephen Kotkin, Manchurian Railways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p. 18, New York: M.E.Sharpe.
  • 張瑞德, translated by 湯川真樹江, Mar. 2008, “抗日戦争期大爆撃の影響下における重慶市民の心理的反応”, editor(s): 軍事史学会, 日中戦争再論, pp. 18, 東京: 錦正社.
  • Chang Jui-te, Aug. 2007, “Chiang Kai-shek’s Coordination by Personal Directives.”, editor(s): Stephen R. MacKinnon, Diana Lary, Ezra F. Vogel, China at War: Regions of China, 1937-45, pp. 2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張瑞德,2006年11月,〈在轟炸的陰影下:抗戰時期重慶民眾對空襲的心理反應〉,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頁17,臺北:唐山出版社。
  • 張瑞德,2006年6月,〈一九三七年的國軍〉,黃自進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頁37,臺北:稻香出版社。
  • 張瑞德, Jun. 2006, “遙制──蔣介石的手令研究”, editor(s): 姫田光義、山田辰雄, 中国の地域政権と日本の統治, pp. 21, 東京: 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 張瑞德,2004年,〈運籌帷幄:黨政軍調查設計委員會與南昌行營的政策制定〉,《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頁20,臺北:東華書局。
  • Chang Jui-te,2003年1月,〈The Beijing-Hankou Railroad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NorthChina,1905-1937: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Belgian Investment in China.〉,Willy vande Walle, Noël Golvers編,《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頁26,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
  • 張瑞德,2002年,〈戰爭與工人文化—─ 抗戰時期大後方工人的認同問題〉,黃克武編,《軍事組織與戰爭: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頁3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Chang Jui-te, Jul. 2001, “The Politics of Commemor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iftieth-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editor(s): Diana Lary, Stephen Mackinnon, Scars of War: The Impact of Warfare on Modern China., pp. 25, Vancouver: UBC Press.
  • 張瑞德,2001年3月,〈想像中國——倫敦所見古董明信片的圖像分析〉,張啟雄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頁2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瑞德,1998年12月,〈紀念與政治——台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1997年6月,〈評介章開沅、羅福惠主編,《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國史館編,《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八)》,頁15,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1993年12月,〈抗戰時期的陸軍大學─—師資與課程的分析〉,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二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二屆討論會》,頁26,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1993年6月,〈評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國史館編,《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頁16,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1991年,〈抗戰時期陸軍的教育與訓練〉,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一冊》,頁36,臺北:編者印行。
  • 張瑞德,1990年,〈交通與運輸〉,王曾才編,《中國文明的精神》,頁42,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 張瑞德,1989年12月,〈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危機──近人研究成果的評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頁2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瑞德,1989年1月,〈自傳與歷史〉,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頁18,臺北:龍文出版社。
  • 張瑞德,1982年6月,〈舟車之利─交通與運輸〉,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頁4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資料彙編(含口述歷史)

  • 張瑞德、曹忻,2011年6月,《從一線一星到警政署長:盧毓鈞先生訪談錄》,共448頁,臺北:國史館。
  • 張瑞德,張瑞德譯,2002年12月,《文化人類學新論-許烺光著作集6》,共219頁,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朱浤源、張瑞德,1994年8月,《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共419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