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本文討論十九世紀後期西方「新帝國主義」運動下,英國首相兼外交部 長莎士保理所持的對華政策。藉此作者欲說明英國對華政策的特殊性(相對 於其它強權而言) ,及其決策形成的背景。文分八節:首節介紹莎氏對中國 國家與人民的看法與態度;第二節討論英國在華的商業利益與傳統政策;第 三節說明一九八0 年代後期,列強加速對中國權利侵奪時,英國政府內部因 不同的對華主張所致的對立;第四節探討莎氏對德俄強索膠州、旅大所持的 看法與對策(此即威海衛的租借與香港租界的擴張)第五節根據莎氏的帝 國主義觀念,分析列強瓜分在華「勢力範圍」與「門戶開放政策」的意義; 第六節探討拳亂期間英國的對華政策;第七節藉英國對中國藩屬的政策,進 一步驗證莎氏對華態度的特點;末節結論,概述莎氏的東方政策之本質。大 致言之,莎氏堅持一與景不同的帝國政策,此即強調和平漸進手段,與間接 控制的「非正式帝國」主張。正由於此種近乎獨排眾議的保守自持之外交立 埸,終使莎氏在殖民競爭的狂潮中,漸失其人民與同僚之支持,而被迫讓出 其外交主掌權(1900) ,乃至其主政的地位(1902) 。此後英國改採積極參與列強 權勢擴張的行動,而其霸權的性質乃日益高張。
撫順煤礦的發展與日本對華的侵略史息息相關,也可以說是典型的日本 對華直接經濟性投資,並且是由具「國策」性質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所經 營。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其發展過程除了內在的因素外,和當時東北的經濟 演變情況有關,更與日本經濟及其政策相關,當時世界情勢的變化亦對此礦 業發生影響。在1907-1916 年的草創期中,撫順煤礦當局致力於設備的改善 和技術的革新,並逐步使生產作業電氣化,亦從事新市街、宿舍和醫院等的 建設,以期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1917-1920 年的成長則主要歸因於蓬勃的 東北內銷市場,這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東北工業帶來的劃時代變革,亦 即俄國資本工業的沒落,和日本資本以及華商資本工廠的勃興,於是當地鐵 路、油坊、煉瓦、燒鍋、紡織、拌蠶絲、火柴和製糖等工業對煤炭的需求增 加。撫順煤礦當局因而開鑿新坑,以求滿足消費市場。到1920 年代,隨著日 本工業發展和煤炭需求增加,成長中的撫順煤礦成為日本進口煤的主要來 源,但日本為了保護本國業者,只得限制撫順煤的進口量。於是撫順煤轉而 開拓中國本部和東南亞市場,以事彌補。而滿鐵所經營的鞍山鐵礦,由撫順 供給燃料和原料焦炭,其所產生鐵和鐵礦石是當時日本鋼鐵業不可或缺之 物。總之,二十世紀初期,原本只是日本糧食和肥料供給地的東北,隨著時 間的流轉,逐漸扮演日本本土資源(煤)和重工業原料(生鐵)的補給站的 角色。為了達成此任務,滿鐵當局曾花費心血,引進新技術和設備,使此中 國傳統的礦業,能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蛻變。
由於受到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的影響,過去研究中俄關係的著作,經常 出現完全親俄或完全反俄的兩極化觀點。再者,這些著作大多將焦點放在政 治外交方面,忽略了文化因素在中俄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試圖加入文 化因素,用文化與政治外交互動的角度,來看中俄關係,或可避免這種黑白 兩分的黨臼。 蘇聯的國際主義有兩個層面:一是理想層面,承襲馬克思第一國際的理 想,提倡平等,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利益而努力。另一層面則是實際策略的 運用,利用國際主義的理想'尋求並鞏固蘇聯的利益。隨著時間的推移,蘇 聯日漸重視的是國際主義的策略層面,但是國際主義對外最具號召力的則仍 是其理想層面。 事實上,從國際主義理想的實現(或利他部份)到純粹的策略運用(即 ,接近民族主義或自利部份)都可以是國際主義由一端至另一端的光譜。無論 是政策的實施或是個人的行為舉止,均有可能在此光譜的兩極之間游走。在 此光譜的中間灰色地帶,常會出現緊張關係,甚至衝突。但是,國際主義與 民族主義也有可以互相依存、滲透、轉化的關係。本文擬以莫斯科中山大學 所發生的具體事例,從民間、宮方、與國際關係三個層面,來分析探討國際 主義與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俄羅斯沙文主義之間的糾葛與衝突;並藉著上 述文化因素的加入,呈現出中俄研究更為複雜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