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七十一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1-3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215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論文四篇:李達嘉著〈左右之間:容共改組後的國民黨與廣東商人,1924-1925〉、張瑞龍著〈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文化政策的轉變─以嘉慶朝為中心的考察〉、邱正略‧康豹著〈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郭美芬著〈二十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及書評兩篇:李鎧光撰〈張生,《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陳聖屏撰〈Mark Harrison, Legitimacy, Meaning, and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目錄
論文
左右之間:容共改組後的國民黨與廣東商人,1924-1925
[摘要]
李達嘉
PDF
1
孫中山因為革命事業屢遭挫折,轉而借鏡俄國革命成功的經驗。但是,他的全民革命主張,與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存在本質上的矛盾。國民黨容共改組後,共產黨員在黨內掌握實權,影響黨的路線,兩個主義之間的矛盾隨即爆發。在黨內有左右派之爭,在社會則產生商人與工人的衝突。其時,廣州商人因為飽受革命政府和客軍的苛徵騷擾,對革命政府早已心存不滿。國民黨改組後,在中央設置農民部、工人部,而獨缺商人相關部門。其宣傳和政策偏重農工,忽視商人。商人因而疑懼國民黨將實行共產主義。就此而言,商團與政府的衝突,實雜糅商人對政府的怨懟和疑懼。在這場衝突中,國民黨左右兩派以及共產黨都積極活動,爭奪革命的領導權。右派厚植商人勢力,發動黨組織的改造,左派則在黨中央增設商民部,以與右派相抗衡。中央商民部的設立,一方面是國民黨在商團事件發生以後用來安撫商人的措施,一方面則隱含革命路線之爭。不過,左派雖然設立商民部,但是對於商民運動在農工革命運動中,究應如何定位,並沒有明確的方案。直到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商民運動才正式成為黨的政策。而由於兩個主義和革命路線存在根本矛盾,以後圍繞著商人的問題,依舊層出不窮。
關鍵字
:孫中山、國民黨、共產黨、商人、商團
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文化政策的轉變 ─以嘉慶朝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
張瑞龍
PDF
51
清嘉慶十八年發生的天理教事件震驚朝野,促使清廷反思士習、風俗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彌補學術界以往對嘉慶朝文化政策研究的不足,對乾嘉漢學考據和道咸以降理學興起間之缺環進行探討。指出:嘉慶朝前期,由於受朱珪及嘉慶帝本人學術傾向的影響,清廷一方面延續乾隆朝後期獎掖漢學考據的政策,並有所發展;另一方面開始緩解雍乾以來鉗制士人思想言論的文字獄高壓政策。嘉慶十八年發生的天理教事件,促使清廷轉而提倡理學,貶抑漢學考據,這是乾隆朝後期以來清廷文化政策的重大轉變,並對此後清代學術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此外,本文還就政治事件如何影響文化政策,提供了個案考察。
關鍵字
:天理教事件、文化政策、清中葉、清代學術史
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
[摘要]
邱正略‧康豹
PDF
89
日治時期行政區域的烏牛欄庄,是由烏牛欄、阿里史與大馬璘等三個平埔族聚落所組成,地點位於埔里盆地偏西方的台地上,即使到日治晚期,平埔族人口仍佔全庄人口過半數比率。烏牛欄庄有埔里最早設立的教堂,有埔社番後代望麒麟的家族,也是日治初期迎接日本人進入埔里的主力。 本文不僅是檢視過去的學者對於烏牛欄庄的研究成果,或者是烏牛欄庄在埔里開發史上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新的處理戶口調查簿的方法,來探究日治時期一個平埔族人口佔大多數的聚落之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這樣的嘗試,不僅有助於了解台灣開發史上多元族群互動過程的時空差異,也可以做為地方史研究的一種參考模式。
關鍵字
:烏牛欄庄、戶口調查簿、收養網絡、婚姻網絡、族群關係
二十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 與政治結社
[摘要]
郭美芬
PDF
157
本文從澳洲華裔的「華僑」敘事和政治結社,論證二十世紀初都市化、白澳及中國民族主義三方面對澳洲華裔認同政治的影響。1905年後,隨著中國局勢和澳洲社會的轉變,「華僑」一詞逐漸被雪梨及墨爾本兩大城的華裔社群所接受,並藉由強調其在白澳下的受難形象,與其他海外華裔社群共通聲氣。1909年後,「華僑」成為澳洲華裔爭奪社會領導權的政治修辭之一,兩大城華裔領袖不約而同地希望透過報紙的力量,爭奪「華僑」的詮釋權,以此修辭凝聚華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民族主義,藉以整合全澳洲的華裔族群,並鞏固其領導權。1911年中國新共和革命前夕,澳洲華裔建立了第一個政治結社:「少年中國會」,並將現代時間意識和澳洲經驗重新嵌入華裔社群的歷史意識中。本文認為這段歷史發展,彰顯了澳洲華裔藉由現代報刊和政治結社重整社會網絡與領導權的方式,進而呈現該社群對於政治價值、社會想像和社會動員方式的轉變。此外也說明了:「華僑」的政治修辭重新詮釋並界定了新的人際網絡,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依據的不再只是傳統的人際網絡,但也不是純然法制上的歸屬意義,相反地,現代時間意識、華族歷史記憶和澳洲經驗所交織的歷史關係,才是凝聚澳洲華裔社群認同的重要基礎。
關鍵字
:澳洲華裔、華僑、現代化、白澳政策、中國民族主義
書評
張生,《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
李鎧光
PDF
203
Mark Harrison,
Legitimacy, Meaning, and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陳聖屏
PDF
21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