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八十二期封面


第八十二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3-12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89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本所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四篇:李達嘉著〈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潘光哲著〈「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蕭明禮著〈資源運輸與佔領區航運壟斷體制:以中日戰爭前期東亞海運株式會社的成立與經營為中心(1937-1941)〉、劉曉鵬著〈敵前養士:「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傳,1937-1975〉;及書評兩篇:林桶法撰〈吳淑鳳等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李福鐘撰〈陳耀煌,《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目錄
    論文
    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摘要] 李達嘉  PDF 1
    中國自秦漢以後,歷代都實施重農抑商政策。由士、農、工、商構成的「四民論」,商恆居於四民之末。有學者認為明清之際,王陽明等儒者提出了四民平等的「新四民論」,商人的社會地位也明顯提昇。實則主張四民平等的言論,在唐宋時期已經出現,而明清之際的「新四民論」,也未能動搖傳統的「四民論」和重農抑商政策。在清朝末期以前,重農抑商思想和政策仍居於主流地位。清廷面對西方國家堅船利礮的威脅,最初以提昇軍事力量的「自強運動」為對應之策。然因與西方國家進行「兵戰」屢遭挫敗,同時出現嚴重的漏卮問題,重農抑商政策開始受到強烈挑戰。光緒初年,湖廣道監察御史李璠首先提出「商戰」重於「兵戰」的主張,一些思想較新的知識分子,如薛福成、馬建忠、王韜、陳熾、何啟、胡禮垣、鄭觀應、汪康年等,相繼闡發重商議論。尤其是甲午戰爭中國為日本所敗,民族危機感深重,鄭觀應的「商戰論」盛倡於一時。清廷在內外交逼之下,不得不改採重商政策,以挽救危局。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和「四民論」至此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由工商致富的商人活躍於各個層面,也使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本文從思想和政策面分析這個重要的歷史轉變。
    關鍵字:四民論、商戰、重商思想
    「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摘要] 潘光哲 PDF 55
    「殖民地」做為與“colony”對等的詞彙,是1890 年代中期漢語世界裡才出現的「新名詞」。自其問世迅即廣傳遠播,儼然成為人們同識共曉的一個「規範詞彙」;它的廣泛應用,不僅供應了思想變遷的動力,更為中國的自我認知別開新局。稍後,「殖民地」隨著另一個「新名詞」— 「帝國主義」—的創造與流行,共被詮解為導致中國國族的危機根源。這些「新名詞」流衍既久,其意涵好似不證自明,是人們詮釋與理解現代世界的「關鍵詞」,為開展中國國族命運前景的思想環境,添增了各色樞紐般的驅策動力。透過「殖民地」的概念史研究,識其淵源,曉其本末,顯示這些「新名詞」之所以成為「關鍵詞」,實是漫長的歷史過程與現實需求相互樛結纏繞的產物;爬梳「新名詞」問世的具體歷史過程,有助於我們反思這些詞彙概念之內涵及其象徵意義。
    關鍵字:殖民地、帝國主義、新名詞、關鍵詞、國族主義
    資源運輸與佔領區航運壟斷體制:以中日戰爭前期東亞海運株式會社的成立與經營為中心(1937-1941)[摘要] 蕭明禮  PDF 93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進入戰時體制,在戰時軍需生產的要求之下,其對於中國資源的仰賴也日益加深。此時,如何控制中國佔領區的航運,以有效將佔領區資源運回日本本土,成為日本政府的重大課題。因此,自開戰以降,日本就逐步強化航運統制政策,以求提升運輸效率,支援軍需生產。然而,開戰初期日本航運業者大舉進入中國水域,造成經營上多頭馬車與過度競爭的問題,不利於戰時經濟的運作。另一方面,由於英國及改掛第三國旗幟的中國輪船,依然活躍於日軍控制的中國沿海及內河水域,與日本航運業競爭,更不利於日本取得佔領區資源,勢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以確保自身利益。本論文根據現存於東京大學經濟學圖書館、目前學界尚未廣泛使用的《戰時海運關係資料》,並旁及其他中、英、日文檔案文獻,發現1939 年成立的東亞海運株式會社是日本戰時對華航運壟斷政策的重要一環,該會社的成立,除了具有佔領區航運經營一元化統制的使命之外,更帶有以官方扶植的企業驅逐英國在華航運勢力之目的。最後,藉由這個航運會社的設置以及政治軍事力量的壓制,到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已取得中國佔領區航運的壟斷地位。
    關鍵字:戰時經濟、統制、航運、東亞海運株式會社、佔領區資源
    敵前養士:「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傳,1937-1975[摘要] 劉曉鵬 PDF 145
    本文試圖從人才運用的角度,呈現過去常被稱為國民黨智庫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另外一面,尤其著重該單位於1975 年改隸國立政治大學之前的歷史。透過比較其前身—國民黨於抗戰時期成立的「國際問題研究所」,作者強調該智庫的出現是由於國家出現危機,而於現有情報架構外迅速成立的專業對敵分析單位。除了透過蒐集情報與研究敵人政經制度以協助國家領袖研判情勢外,該單位也具有宣傳與養士的功能。這種架構並非常態性政府組織,其存在容易受政治影響,故其缺陷在危機消失後也逐漸顯現出來。
    關鍵字:智庫、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王芃生、蔣介石、蔣經國
    書評
    吳淑鳳等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 林桶法 PDF 175
    陳耀煌,《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李福鐘 PDF 185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