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九十八期封面


第九十八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17-12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28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雷祥麟著〈以公共痰盂為傲?香港、紐約與上海的反吐痰運動〉、陳耀煌著〈二十世紀中國華北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一個口述歷史的考察〉、劉潔著〈抗戰初期華東淪陷區親日群體研究─以「大民會鎮江聯合支部」為中心的探討〉;及書評兩篇:潘博成撰〈Johnathan Farris, Enclave to Urbanity: Canton, Foreigners, and Architecture from the Late Eighteenth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毛升撰〈沈志華,《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

    目錄
    論文
    以公共痰盂為傲?香港、紐約與上海的反吐痰運動[摘要] 雷祥麟 PDF 1
    本文前部曲〈公共痰盂的誕生〉企圖回答一個素樸的問題:為什麼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反吐痰運動後,中國人仍然需要痰盂?本文進一步追問:為何痰盂會持續地在中國與西方間引發強烈的惡感,從而提醒雙方,彼此是何等地不同?本文由華人社會中的第一個反吐痰爭議(香港,1907至1909年)出發,一方面追溯啟發它的源頭,紐約市衛生局自1890年代所發起的反吐痰運動,另一方面向下延伸至1930年代上海發起的反吐痰運動。透過跨越三地的比較架構,本文指出三地的反吐痰運動在追求抑制肺結核傳播的相同目標中,卻走上了反向的歷史道路:華人領袖開始擁抱衛生而要求在公共場所普設痰盂,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卻開始採用「個人化的痰瓶」與「自我隱藏的痰盂」,而終於揮別公共痰盂。更重要的是,相較於美國反吐痰運動要求市民徹底戒絕吐痰的惡習,香港與上海的反吐痰運動卻在教導華人「吐痰入盂」時,重新肯定了吐痰的習慣與需要。令人意外地,正是由於反吐痰運動,華人開始以新近興起的公共廁所為模型來構想公共痰盂,採用機器大量製作白色搪瓷痰盂,並在代表進步意識的公共機構內(學校、醫院)普遍設置,以至於當人們將痰涎吐入這種新式痰盂時,竟能以自己實踐了衛生現代性而引以為傲。
    關鍵字:反吐痰運動、痰盂、習慣、情感的歷史、文明
    二十世紀中國華北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 ——一個口述歷史的考察[摘要] 陳耀煌 PDF 49
    本文擬利用二十世紀滿鐵與三谷孝等學者對華北農村的調查,重新檢視二十世紀中國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學者如杜贊奇等人也曾利用滿鐵的調查資料探討1949年以前的華北農村,提出著名的國家內捲化理論。本文除了將重新檢視此一理論外,還欲進一步探究1949年以後中國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究竟1949年前後中國農村基層領導的特質有何不同,1950年代、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村基層領導的特質又分別發生了如何的改變,此一改變與外在的客觀環境與國家政策的變遷有何關係。本文將利用前述兩套口述歷史紀錄,佐以其他檔案材料,試圖探究農民眼中清末以來迄1980年代各個時期中國農村基層領導的不同特質,及其所反映國家政策與客觀環境的變遷。
    關鍵字:滿鐵農村調查、口述歷史、國家內捲化、村莊領導、農村幹部
    抗戰初期華東淪陷區親日群體研究——以「大民會鎮江聯合支部」為中心的探討[摘要] 劉潔 PDF 89
    1937年底,華東地區相繼淪陷。日軍為減輕華東淪陷區的抗日情緒,鞏固統治,於1938年7月在上海成立大民會。大民會在鎮江的分支—大民會鎮江聯合支部—於1938年10月成立,1940年底解散。大民會在鎮江既籠絡了部分頭面人物主持會務,也拉攏了一部分中下層民眾成為會員。然而,前者徘徊於妥協合作與民族情感之間,態度模棱兩可;後者儘管為生計所迫而接受了日本當局的「救濟」,對親日宣傳卻消極抵制。降日民眾在忠奸與存亡之間的兩難抉擇,反映了抗戰初期淪陷區社會的複雜面相。
    關鍵字:親日群體、大民會、鎮江、淪陷區、抗日戰爭
    Book Reviews
    Johnathan Farris, Enclave to Urbanity: Canton, Foreigners, and Architecture from the Late Eighteenth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潘博成 PDF 115
    沈志華,《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 毛升 PDF 12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