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六十二期封面


第六十二期
ISSN:1029-4740
出版年: 2008-12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19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本所

    目錄
    論文
    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 [摘要] 黃克武 PDF 1

         清末大量的日譯新名詞(亦稱「東語」、「和製漢語」)隨著翻譯書刊傳入中國,造成重大的文化衝擊。面對日譯新名詞的入侵,中國的官員、學者與學生,例如張之洞、嚴復、林紓、章炳麟、彭文祖等人,都對之大加批判。其中翻譯大師嚴復尤其努力地鑄造新詞或修改和製漢語以為肆應。這一場競爭從清末延續到民初,至1920年代勝負已判,日譯新名詞可謂得勝。本文描寫嚴復譯語與日譯新名詞對抗的過程,而以1903年出版的《新爾雅》到1911年刊行的《普通百科新大辭典》作為考察指標;《新爾雅》中仍收錄不少嚴復譯語,然至《普通百科新大辭典》,日譯新名詞則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文中討論的嚴譯詞彙包括:音譯的翻譯語,如「拓都」與「么匿」、「涅伏」、「邏輯」、「烏託邦」等;義譯的翻譯語,如「官品」、「部勒」、「群學」、「名學」、「天直」、「民直」等。這些嚴譯詞彙幾乎都不敵日譯新名詞。嚴譯的失敗也涉及其所主持的「編訂名詞館」,在名詞統一工作上成效不彰。清末新名詞之戰顯示荀子所說的「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一語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嚴譯詞彙有不少「善名」,遺憾的是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終未能「約定俗成」;儘管如此,它們卻具體地揭示了翻譯的標準,足資借鑒。

    關鍵字:和製漢語、張之洞、新名詞、編訂名詞館、嚴復
    安世霖的悲劇:1946年北平白雲觀火燒住持案研究[摘要] 付海晏 PDF 43

         自金元以來,作為全真龍門祖庭的白雲觀受到各界高度的重視。清代白雲觀聲勢之熾,時人多有記載。自民國以來,雖不復清代之盛勢,然在北京影響亦甚大。1940年代,圍繞著白雲觀監院以及代理住持安世霖的訴爭持續不斷,最終的結局則是1946年11月安世霖以及督管白全一被道眾活活燒死。在本文看來,這不僅僅是安世霖以及白雲觀自身的悲劇,亦是近代時局變動下白雲觀乃至中國道教衰敗的最典型象徵之一。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北京市檔案館館藏相關檔案,本文認為,1946年白雲觀慘案實乃1940年以來白雲觀內部矛盾不斷衝突下的不幸結果,它不僅僅牽涉道教派系衝突、廟產糾紛等問題,亦與近代的政治、道士的社會角色等問題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從白雲觀慘案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問題出發,力圖從較長的時期,對1940年代白雲觀訴爭做較全面與深入的闡釋,希冀能有助於加強近世時代變動下政治、道教與道士的角色與命運的研究。

    關鍵字:北平、白雲觀、安世霖、道教
    美援對台灣的衛生計畫與醫療體制之形塑 [摘要] 楊翠華 PDF 91

        1950至1960年代冷戰格局下的中華民國政府,既缺乏統籌全局的中央衛生單位,也沒有全面的「衛生政策」。美援在這段期間內不但是台灣軍事安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所挹注的資金、技術與設備對台灣社會的重整與轉型亦貢獻良多。美援相關單位所提出改善醫療衛生環境的對策,其重點與特色為何?這些對策與作為對當時台灣社會的「重建」或「復舊」發揮了什麼功能?與日治時期所重視的衛生治國策略有什麼異同?美式醫療衛生理念與架構又對台灣社會產生哪些影響?有別於以往研究從個案或專題出發、由下往上看的視野,本文從美援會的檔案出發,正本溯源地追究美援在戰後台灣衛生策略的擬定、推動與執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1950與1960年代衛生計畫的形塑與轉向,是此期醫療衛生體制改造與組織建置的關鍵所在。從衛生計畫優先次序的爭議,及從計畫擬定到機構建置轉型的過程,本文進一步追究衛生組織與政策在國家建構過程中之關係與意義;著眼於醫療體制之改善和環境衛生之推動,本文最終探討美式公共衛生理念對台灣醫療衛生的變革。

    關鍵字:國際合作總署、世界衛生組織、美援會、農復會、台灣省衛生處、台大醫學院、國防醫學院、環境衛生
    研究與討論
    明末至澳門募葡兵的姜雲龍小考:兼答熊熊先生 對「e-考據」的批評[摘要] 黃一農 PDF 155

        崇禎三年(1630),著名天主教士大夫徐光啟(1562-1633)奏遣姜雲龍(c.1575-?)赴澳門募兵購砲,不料姜氏被控貪瀆冒餉,遭革職議罪,三百多名熟稔火器的援軍,亦在南昌遭遣返,終結了薩爾滸戰敗(1619)以來陸續引進西方砲學的努力。本文嘗試追索姜雲龍其人其事,希望能理解徐光啟為何會將此一重要任務交付姜氏,並探究西學在明末社會的穿透力與擴散力,同時兼論史學在「e-考據時代」所面臨的挑戰。

    關鍵字:明史、軍事史、姜雲龍、徐光啟、e-考據
    反貪汙與近代中國國家建造 ——與Patricia Thornton教授商榷 [摘要] 陳永發 PDF 167

         Patricia Thornton教授的近著挑選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即近代中國究竟是如何規範國家機器的成員。她選擇十八世紀上半葉的雍正皇帝、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蔣中正和下半葉的毛澤東三位統治者來加以比較,認為三者都曾發動大規模反貪汙運動,以此切入探討,凸顯近代中國視國家為一種道德秩序、強調道德及貪汙論述的特色。她並指出,藉由對道德論述的重新定義,國家機器也進一步擴大其有效統治的範圍。本文認為,這是極具意義也令人激賞的研究作法,然而其「大規模反貪汙運動」之論牽強,且該書美中不足之處頗多,似有瑕已掩瑜之虞。Thornton教授指責雍正虛構財政危機,以反貪汙之名整肅基層官員;批評蔣中正忽略社會動員和地方自治的重要性,任令地方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及地痞流氓橫行,注定失敗。她並認定毛澤東為了挽救因大躍進失敗而失墜的道德權威,意圖卸責於農村基層,於是發動大小四清運動,從而體現了國家建造的過程。然而由於Thornton教授未能辨別貪汙概念,及其與不相干之道德、法律或政治規範之區別,加以對諸多基本史實未能有效釐清,引用資料不夠謹慎,論證亦不甚嚴謹,不僅影響到對史料的解讀,也動搖了全書的說服力,殊為可惜。

    關鍵字:國家建造、反貪汙、雍正皇帝、蔣中正、毛澤東
    書評
    巴別塔之磚 Liam Matthew Brockey,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 祝平一 PDF 191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