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二十五期 封面


第二十五期
ISSN:1029-4759
出版年: 2015-6
  • 平裝本:20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34
    冊數: 0
    開本: 18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收學術論文三篇:李玉珍著〈受戒施教:戰後臺灣比丘尼身分的形成與凝聚〉、鄭媛元著〈《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章霈琳著〈性文化與期刊出版:以《玲瓏》(1931-37)為例〉;及史料介紹一篇:黃湘金撰〈晚清北京女子教育攬要〉。

    目錄
    論文
    受戒施教:戰後臺灣比丘尼身分的形成與凝聚[摘要] 李玉珍 PDF 1
    本文從女性僧團的發展脈絡,討論傳戒與教育在臺灣比丘尼僧團成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推力,以及分析戰後臺灣比丘尼如何建立其主體性。戰後的三壇大戒制度,建立臺灣比丘尼僧團的傳承,其重視戒律經典的改革引導佛學院教育興起。後來學士尼加入僧團,其教育水準以及專業發展,不僅拓展她們入世弘法的範疇,也逐漸改變她們的宗教與社會定位。尤其臺灣比丘尼的高學歷,更是促成她們尋求宗教師身分的動力。臺灣比丘尼重視教育,追求二部受戒的過程中,也逐漸凝聚其團體認同。
    本文分為五個小節,分別討論─戰後臺灣女性大量受戒與引贊師的角色、戰後臺灣比丘尼身分之確立與二部受戒、由研律到治經的比丘尼教育、從學士尼到比丘尼正名運動,以及專業宗教師─釐清臺灣比丘尼僧團傳承教育之制度化,凝聚其團體意識的重要事件以及推動比丘尼主體性的代表人物。
    關鍵字:臺灣比丘尼僧團、傳戒、比丘尼教育、學士尼、 宗教師
    《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摘要] 鄭媛元 PDF 53
    本文藉由考察明末醫者如何論治女性疾病「崩漏」,分析醫療觀念與《金瓶梅》敘事策略間的關係,以及此疾如何在小說中構成隱喻。醫籍與小說同是明末醫療觀念的載體,但卻呈現同中有異的身體認知。小說在敘述真實的同時,亦在重構真實;欲理解其中的身體觀,必須同時析論醫者對身體的構想與醫療實踐,以及小說的敘事技巧和虛構性質。明末醫者常由情緒及臟腑的關係論治崩漏,此即小說作者書寫疾病的知識結構之一。當《金瓶梅》描述李瓶兒的處境何以令她悲、怒、鬱,就是在為疾病建構情境脈絡。另一方面,醫者也將崩漏歸因於觸犯禁忌的性行為,「血」因此成為小說中逾越界線及生命流逝的隱喻,必須與西門慶失精而死的描述相互對看。最後,就敘事型態而言,《金瓶梅》詳細敘述疾病成因、症狀、脈象、病理、預後、藥方,與醫籍所敘對照,能藉醫者正確或錯誤的診治,道出言外之意;小說亦如醫籍所論,將身體變化置於自然秩序之下。由上述分析可知,如同明末的醫學論述,《金瓶梅》中對女性身體的觀點,呈現了「生殖的身體」與「道德的身體」逐漸合流的現象;不僅賦予疾病深刻的隱喻,也讓醫學敘述背後的哲學思維,成為理解小說及時代環境的要件之一。
    關鍵字:《金瓶梅》、崩漏、中國古典醫學、性別、身體
    〈性文化與期刊出版:以《玲瓏》(1931-37)為例[摘要] 章霈琳 PDF 117
    本文以1930 年代上海的流行雜誌《玲瓏》(1931-37)為對象,先分析該刊在七年出版史中文化意涵的變化,再探討1935-37 年間該刊主編彭兆良(1901-63)的編輯理念和關於性(學)的撰述行為。
    本文指出,《玲瓏》的風格大致有兩次明顯變化,分別發生於1934 和1935 年,該刊可據此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前期《玲瓏》以女性經驗話語為主,中期因應新生活運動與婦女國貨運動的口號而轉向婦運雜誌風格,後期則受新任主編彭兆良的「性」趣主導,成為一份性雜誌。
    筆者也透過實證為《玲瓏》的「女主編陳珍玲」身分之謎提供新解,不僅指出「她」是《玲瓏》編者群共建的代表名,也強調不同時期《玲瓏》編者對「她」的形象和應有表現的理解有所差異。筆者具體分析彭兆良作為最後一任「飾演者」,如何以「陳珍玲」為掩飾,隱晦地將「性學博士」張競生的「新女性中心論」和「情玩」理念引入《玲瓏》,改變了該刊婚姻論述的基調。因此,《玲瓏》可說是1920 年代興起的通俗性學在1930 年代發展的重要案例。
    本文同時關注彭氏在《玲瓏》中對於西方性學─尤其是英國性學家靄理士(Havelock Ellis)─理論的譯介和運用、及由此建構的文化景觀。另一方面,本文也檢視靄氏原文和彭氏譯文之間的差異,藉此分析彭氏的雜誌編輯理念及性∕別觀念,進而指出其男性立場與《玲瓏》的女性雜誌口號之間的扞格。
    關鍵字:《玲瓏》、彭兆良、陳珍玲、張競生、靄理士、性文化
    史料
    〈晚清北京女子教育攬要〉 黃湘金 PDF 193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