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研究人員 > 專任研究人員

依照職務排序 依照姓名排序 依照英文字母排序

潘光哲(Pan Kuang-che)
自我介紹
個人網頁
學歷
經歷
學術榮譽
專長領域
個人研究計畫
著作目錄
著作下載
潘光哲(Pan Kuang-che)


職稱
研究員
研究室
1211
電話
886-2-2789-8218
Email
mhkcpanat-signgate.sinica.edu.tw

自我介紹

學歷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2000)

個人網頁

經歷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1995~2001)

學術榮譽

  • 國史館國史研究獎助(2009/06)

專長領域

  • 晚清史

個人研究計畫

  • 西方經驗與近代中日交流的思想連鎖(中央研究院,2017.01.01~2019.12.31)
  • 製造「新名詞」:《時務報》「東文報譯」與日本媒體之研究 (科技部,2018.08.01~2020.07.31)

著作目錄

專書、論文集

  • 潘光哲,2021,《學術大師的漏網鏡頭》,共320頁,臺北:臺灣商務。
  • 潘光哲,2020,《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共524頁,臺北:國史館。
  • 潘光哲,2020,《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共550頁,江蘇:鳳凰出版社。
  • 潘光哲,2019,《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共326頁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潘光哲,2019,《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共550頁頁,南京:鳳凰出版社。
  • 潘光哲,2016,《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共55-139頁,紐約:天外出版社。
  • 潘光哲,2016,《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共133-184頁,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 潘光哲、歐陽哲生、張太原、簡明海, 2015, 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中華民國專題史,第2卷, 462 pages, 中國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2014,《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共483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99。
  • 潘光哲,2011,《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歷史格局》,共244頁,台北: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08,《「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共221頁,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06,《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共194頁,台北:三民書局。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 潘光哲,2019,《四十自述》,共11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19,《丁文江的傳記》,共16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19,《胡適文存‧胡適全集》,共205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18,《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共332頁,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潘光哲,2018,《胡適中文書信集‧胡適全集》,共3021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黃自進、潘光哲,2018,《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共996頁,臺北:稻鄉出版社。
  • 黃自進、潘光哲,2017,《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共816頁,臺北:稻鄉出版社。
  • 黃自進、潘光哲,2013,《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形塑論文集》,共1326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13,《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共395頁,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13,《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共345頁,潘光哲:中央研究院。
  • 潘光哲,2009,《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共250頁,台北: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期刊論文

  • 潘光哲,2022,〈「五四青年」顧頡剛〉,《傳記文學》,721, 22-33。
  • 潘光哲,2022,〈女權與國故:胡適的《鏡花緣》詮釋〉,《傳記文學》,717, 4-14。
  • 潘光哲,2021,〈「反革命」的先聲:胡適與「陳炯明事件」〉,《傳記文學》,119(6), 18-30。
  • 潘光哲,2021,〈「嚴復時刻」之再思〉,《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74, 315-330。
  • 潘光哲,2021,〈閱讀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的一些想法〉,《亞洲研究》,76, 103-118。
  • 潘光哲,2019,〈「重思東亞脈絡下的冷戰」專號導言〉,《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7(4), 1-16。
  • 潘光哲,2019,〈「老虎亦有打盹時」:從何炳棣的故事說起〉,《傳記文學》,第691期,頁75-79。
  • 潘光哲,2019,〈學以濟時艱:中研院人文學術的「經世」傳統〉,《傳記文學》,第690期,頁97-102。
  • 潘光哲,2019,〈胡適與林損:怎樣才是合格的大學教授?〉,《傳記文學》,第689期,頁103-111。
  • 潘光哲,2019,〈傅斯年的稿費〉,《傳記文學》,685期,頁89-91。
  • 潘光哲,2019,〈孫中山與中國現代性:「專家政治」和「民主實踐」的思想張力〉,《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6卷第1期,頁1-42。
  • 潘光哲,2019,〈胡適和蔣介石「抬槓」之後〉,《傳記文學》,684期,頁71-77。
  • 潘光哲,2018,〈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與「地理想像」:回顧與思考〉,《思想史》,第8期,頁253-288。
  • 潘光哲,2018,〈胡適的《鏡花緣》研究與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建構〉,《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4期,頁168-184。
  • 潘光哲,accepted,〈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德〉,《思想史》,6, 1-45。
  • 潘光哲, 2015, “《中國民約精義》探源初論: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漢譯影響研究(之一)”, 翻譯史研究(2015), 2015,164-187.
  • 潘光哲, 2014, ““深描細寫”與生產關於近代中國的歷史知識:以《新史學》為中心的討論”, 歷史與思想, 1,148-176.
  • 潘光哲,2013,〈《思與言》的史學實踐〉,《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51(4),35-115。(THCI)
  • 潘光哲,2013年12月,〈「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55-92(38頁)(國科會專題計畫:《「封建」與“Feudalism”的相遇:「概念變遷」和「翻譯政治」的歷史考察(I)》)補助成果〔計畫編號:94-2411-H-001-061〕),2013,〈「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頁55-92。(THCI)
  • 潘光哲,2013,〈費密的「發現」與胡適對近代中國「反理學」思想系譜的建構〉,《國際中國學研究》,15,139-162。
  • 潘光哲,2012,〈一個消失的「新名詞」:「伯理璽天德」〉,《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期,頁93-130。
  • 潘光哲,2012,〈共相與異相之間:「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些省思〉,《近代史學刊》,第9輯,頁177-181。
  • 潘光哲,2012,〈宮崎滔天與廿世紀初期中國的「革命想像」:以章士釗「譯錄」的《孫逸仙》為中心〉,《孫學研究》,第12期,頁1-32。
  • 潘光哲,2011,〈美國傳教士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發展(1861-1896)〉,《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頁179-230。
  • 潘光哲,2011,〈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蔣敦復與王韜為中心)〉,《新史學》,第22卷第3期,頁113-159)。(THCI)
  • 潘光哲,2011,〈自由的多重思索:〔自由主義、儒家傳統與多元價值〕專輯.小引〉,《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第49卷第2期,頁1-8。
  • 潘光哲,2011,〈自由的歷史建構:〔臺灣自由主義傳統的歷史建構〕專輯.小引〉,《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第49卷第1期,頁1-6。
  • 潘光哲,2009,〈「奴隸地位」和「半獨立國」:孫中山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論述〉,《孫學研究》,第6期,頁33-59。
  • 潘光哲,2009,〈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情報受容の一側面〉,《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紀要)》,第4号,頁277-288。
  • 潘光哲,2009,〈孫文の「次殖民地」イメージ〉,《孫文研究》,第45号,頁40-60。
  • 潘光哲,2008,〈西方當代史學動向和近代中國歷史圖像的「深描細寫」:介紹台灣研究「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的成果〉,《アジア文交流研究(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紀要)》,第3号,頁157-168。
  • 潘光哲,2008,〈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頁241-279。
  • 潘光哲,2007,〈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7期,頁1-55。
  • 潘光哲,2006,〈研究近代東亞報刊史的一些初步想法〉,《或問》,第12號,頁1-10。
  • 潘光哲,2006,〈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總第95期),頁1-18。
  • 潘光哲,2006,〈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頁1-50。
  • 潘光哲,2005,〈詮釋「國父」:以羅香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為例〉,《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第3期,頁57-76。
  • 潘光哲,2005,〈《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005年第5期,頁60-83。
  • 潘光哲,2005,〈開拓近代中國歷史圖象的新天地:「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專輯.導論〉,《思與言》,第43卷第3期,頁1-10。
  • 潘光哲,2005,〈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頁137-170。
  • 潘光哲,2005,〈傅斯年與吳晗〉,《文史哲》,2005年第3期(總第288期),頁94-106。
  • 潘光哲,2005,〈想像「現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第16卷第1期,頁85-124。
  • 潘光哲,2004,〈胡適與羅爾綱〉,《開放時代》,總171期,頁43-52。
  • 潘光哲,2004,〈從《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談起〉,《二十一世紀》,第83期,頁138-144。
  • 潘光哲,2002,〈建構青年王韜的生命軌跡——《王韜青年文稿》導論〉,《國際中國學研究》,第5輯,頁283-300。
  • 潘光哲,2002,〈「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文史哲學報》,第56期,頁109-143。
  • 潘光哲,2001,〈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二十一世紀》,第67期,頁66-70。
  • 潘光哲,2001,〈關於「告別革命」的歷史書寫——以一九○三年為例的一些思考〉,《近代中國雙月刊》,第145期,頁100-116。
  • 潘光哲,2000,〈張自牧論著考釋劄記:附論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點思考〉,《新史學》,第11卷第4期,頁105-121。
  • 潘光哲,2000,〈晚清士人對英國政治制度的認識(1830~1856)〉,《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頁147-196。
  • 潘光哲,1999,〈張忠棟教授與現代中國\台灣自由主義人物的研究〉,《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9期,頁28-39。
  • 潘光哲,1999,〈張君勱對社會主義體制的觀察(1919~192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頁47-79。
  • 潘光哲,1999,〈「張君勱研究」前景的反思——以兩部新著為例〉,《新史學》,第10卷第1期,頁147-161。
  • 潘光哲,1998,郭沫若與〈甲申三百年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頁285-334。
  • 薛化元、潘光哲,1997,〈晚清的「議院論」——與傳統思惟相關為中心的討論(1861~1900)〉,《國際學術雜志中國史學》,第7卷,頁117-149。
  • 潘光哲,1997,〈學習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吳晗的個案研究〉,《新史學》,第8卷第2期,頁133-185。
  • 潘光哲,1997,〈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成果的省思與回顧——以中、英文資料為主〉,《大陸雜誌》,第94卷第2、3期,頁14-41、3-18。
  • 潘光哲,1996,〈陳三立傳〉,《大陸雜誌》,第93卷第2、3期,頁21-39、頁25-36。
  • 潘光哲,1995,〈郭沫若治古史的現實意涵〉,《二十一世紀》,第29期,頁84-90。
  • 潘光哲,1995,〈胡適與羅爾綱〉,《文史哲學報》,第42期,頁57-102。
  • 潘光哲,1995,〈近現代中國「改造國民論」的討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9期,頁68-79。
  • 潘光哲,1991,〈民主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考茨基與列寧對「向社會主義過渡」之爭論〉,《反思》,第2期,頁23-45。
  • 潘光哲,1989,〈近年來台灣地區「張君勱研究」之概況〉,《反思》,第1期,頁5-37。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 潘光哲,2019,〈「五四」與台灣〉,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頁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18,〈虛實之間︰中國輿論界對日美交涉(1941年)的觀察與回應〉,黃自進、(潘光哲)編,《中日戰爭和東亞變局》,頁43,臺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2018,〈“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東亞“地理想像”的生產、流通與嬗變:回顧與思考〉,張壽安編,《晚清民初的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頁24,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著),森川裕貫(訳),2018,〈台湾憲政文化のための歴史記憶——『自由中国』を中心として〉,中村元哉編,《憲政から見た現代中国》,頁23,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 潘光哲,2018,〈深化“胡適研究”的新工具:“胡適檔案檢索系統”與“胡適藏書檢索數據庫”簡介〉,东洋文库超域亚洲研究部门现代中国研究班編,《展望当代中国研究:档案资料的内与外》,頁15,東京:公益財団法人東洋文庫。
  • 潘光哲(著),望月直人(訳),2017,〈孫文「専門家政治」論と開発志向国としての現代中国国家の起源〉,日本孫文研究会編,《孫文「専門家政治」論と開発志向国としての現代中国国家の起源》,頁17,東京:汲古書院。
  • 潘光哲,2017,〈海峽兩岸「胡適研究」的交流與展望〉,呂芳上編,《春江水暖——三十年來兩岸近代史學交流的回顧與展望》,8頁,台北:世界大同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17,〈吳汝綸與根本通明的易學論爭——清日知識人往來互動之一例〉,黃自進、潘光哲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頁34,台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2017,〈吳汝綸與根本通明的易學論爭——清日知識人往來互動之一例〉,黃自進、潘光哲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頁34,台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 translated by 望月直人, 2017, “孫文「専門家政治」論と開発志向国としての現代中国国家の起源”, editor(s): 日本孫文研究会, 孫文とアジア太平洋—ネイションを越えて, pp. 17, 東京: 汲古書院.
  • 潘光哲,川尻文彦譯,2016,〈「世界史地」と「国際法」知識及び近代東アジア「地理想像」の生産、流通と変容〉,沈国威、内田慶市編,《東アジア言語接触の研究》,頁237-258,大阪府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
  • 潘光哲,2015,〈中國近代史知識的生產方式:歷史脈絡的若干探索〉,裴宜理、陳紅民編,《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頁105-163,中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2014,〈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情報受容の一側面〉,劉建輝、孫江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頁159-176,日本東京:東方書店。
  • 潘光哲,2013,〈晚清中國的「民主經驗」(1866-1895)〉,潘光哲主編編,《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41-133,台北:中央研究院。
  • 潘光哲, 2013, “胡適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回應(1949-1952)”, editor(s): 潘光哲主編,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pp. 頁243-261, 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13,〈知識人對「新生活運動」的回應:以胡適為例〉,黃自進、潘光哲主編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形塑論文集》,頁243-26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 2013, “《新路周刊》(1948年)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轉折”, editor(s): 國史館,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pp. 頁661-689, 台北: 國史館.
  • 潘光哲, 2013, “〈我們的政治主張〉及其紛爭:1920年代中國「論述社群」交涉互競的個案研究”, editor(s): 李金銓主編, 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 pp. 頁147-188,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2012,〈青年胡適的「民主經驗」〉,錢永祥主編編,《普遍與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頁151-194,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潘光哲,2010,〈形塑「黨國體制」與「民主經驗」的記憶文化——以《自由中國》為例〉,台灣教授學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頁601-660,台北:前衛出版社。
  • 潘光哲,2008,〈胡適與《努力週報》的創辦〉,李金銓編,《自由的理解與實踐——民國時期知識分子與報刊》,頁81-108,台北:政治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2007,〈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地理想像」(1895-1925)〉,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期》,頁427-47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潘光哲,2007,〈郭沫若與王國維:建構史學實踐的「論述社群」〉,黃兆強編,《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中葉》,頁251-288,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 潘光哲,2005,〈「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中國的創造與傳衍〉,黃東蘭編,《身體.心性.權力:新社會史》,第2集,頁43-76,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潘光哲,2005,〈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導論〉,梁啟超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39頁,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05,〈伯倫知理與梁啟超:思想脈絡的考察〉,李喜所編,《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頁295-30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潘光哲,2004,〈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導論〉,蔡元培編,《中國倫理學史》,22頁,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04,〈革命的理由:以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流傳的脈絡探討孫中山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籲》〉,國立國父紀念館編,《第7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78,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 潘光哲,2004,〈透視黨國威權體制的歷史窗口——黨國體制的批判導論〉,潘光哲(等選編)編,《自由中國》選編6.——黨國體制的批判,頁VII-XXXVI,台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2004,〈書寫「民主經驗」與「民主想像」的見證——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導論〉,潘光哲(等選編)編,《自由中國》選編5.——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頁VII-XLVII,台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2003,〈「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國立國父紀念館編,《第6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6,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 潘光哲,2002,〈追尋晚清中國「民主想像」的軌跡〉,劉青峰、岑國良編,《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上)》,頁131-16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1999,〈摩爾根、馬克思、恩格斯與郭沫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淵源的討論〉,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63-409,台北:月旦出版社。
  • 潘光哲,1998,〈研究近、現代中國民主共和思想的回顧與省思〉,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第二冊,頁1601-1644,台北:國史館。
  • 潘光哲,1998,〈丁文江與史語所〉,杜正勝、王汎森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頁379-4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潘光哲,1998,〈蔡元培與史語所〉,杜正勝、王汎森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頁189-215,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潘光哲,1998,〈王錫祺(1855~1913)傳〉,郝延平、魏秀梅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頁395-42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1995,〈歷史哲學的再思考:論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F.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朱浤源編,《「今日社會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3-13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

  • 潘光哲,2022,「五四」的歧路:從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說起,發表於「近代中國轉型之再思:紀念張灝院士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2-08-31。
  • 潘光哲,2022,〈余英時的「典範論」:以胡適的《章實齋先生年譜》為例(之一)〉,發表於「余英時院士逝世周年紀念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2-08-05。
  • 潘光哲,2022,〈「章學誠轉向」與現代中國的史學實踐:胡適到余英時〉,發表於「近代日本.中国における章学誠研究熱の形成とそのインパクト─内藤湖南、胡適および20世紀中国学の諸相─」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日本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2022-07-31。
  • 潘光哲,2019,「五四」學術典範的創造:胡適〈新思潮的意義〉再考,發表於「五四運動10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05-04。
  • 潘光哲,2019,〈蔡元培學術的日本淵源(一):以《中國倫理學史》為中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講論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03-28。
  • 潘光哲,2018,〈陳獨秀、反對黨與《自由中國》〉,發表於「東亞冷戰史的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11-20。
  • 潘光哲,2018,〈「反革命」的先聲:胡適與「陳炯明事件」〉,發表於「近代東亞的人權概念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11-15。
  • 潘光哲,2018,〈孫中山與中國現代性:以「專家政治」和「民主實踐」的思想張力為中心〉,發表於「東亞儒學與中國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2018-10-07。
  • 潘光哲,2017,〈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與「地理想像」:回顧與思考〉,發表於「轉型與流變:從晚清到五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12-07。
  • 潘光哲,2017,〈彌爾的自由主義論述在近代日本和中國的「理論旅行」〉,發表於「西方經驗與近代中日交流的思想連鎖」2017年度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12-04。
  • 潘光哲,2017,〈尋找反共的思想資源:從胡適對於陳獨秀晚年反思的評價說起〉,發表於「近代東亞知識人的國家構想」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12-01。
  • 潘光哲,2017,〈尋找反共的思想資源:陳獨秀的晚年反思與《自由中國》〉,發表於「冷戰研究在東亞:學術、思想與意識形態」國際學術研討會,首爾:東北亞歷史財團,2017-11-21。
  • 潘光哲,2017,〈虛實之間:中國輿論界對日美交涉(1941年)的觀察與回應〉,發表於「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09-14。
  • 潘光哲,2017,〈胡適的《鏡花緣》研究與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建構〉,發表於「世界史中的中華婦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07-12。
  • 潘光哲,2014,〈胡適與中基會:以「林損事件」為中心〉,共14頁,發表於『中基會九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2014-11-07。
  • 潘光哲,2012,〈戰火下的中國自由主義:《新路週刊》(1948年)研究〉,共21頁,發表於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12-09-13 ~ 2012-09-14。
  • 潘光哲, 2012, “晚清中國的「民主經驗」(1866-1895)”, 63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 台北: 中央研究院, 2012-06-19 ~ 2012-06-21.
  • 潘光哲, 2011, “胡適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回應(1949-1952研討會」”, 15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1-12-16 ~ 2011-12-17.
  • 潘光哲,2010,〈西方政體分類知識的「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創發與建設(1845- 1895)〉,共64頁,發表於「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理念、學科、出版、社群」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2-16 ~ 2010-12-17。
  • 潘光哲, 2010, “胡適〈說儒〉及其論爭”, 17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自由主義與儒學的當代對話』學術研討會, 台北: 中央研究院代史研究所, 2010-11-19.
  • 潘光哲,2009,〈「深描細寫」與生產關於近代中國的歷史知識:以《新史學》為中心的討論〉,共22頁,發表於《新史學》與台灣史學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新史學》雜誌社,2009-12-12 ~ 2009-12-13。
  • 潘光哲,2009,〈「負責任的輿論家」:《努力週報》與1920年代中國「論述社群」的交涉互爭〉,共22頁,發表於中國近現代報刊的自由的理念與實踐第二屆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2009-12-04 ~ 2009-12-05。
  • 潘光哲,2009,〈形塑「黨國體制」與「民主經驗」的記憶文化:以《自由中國》為例〉,共27頁,發表於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09-10-24 ~ 2009-10-25。
  • 潘光哲,2009,〈吳汝綸訪日考察與日本知識人的往來互動———以根本通明為中心〉,共19頁,發表於『四海斯文自一家:東亞使節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09-04。
  • 潘光哲,2009,〈費密的「發現」與胡適對近代中國「反理學」思想系譜的建構〉,共24頁,發表於胡適與近代中國的追尋——紀念「五四」九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所近代史研究所,2009-05-04。
  • 潘光哲,2008,〈朝河貫一與日本「封建體制」的研究〉,共22頁頁,發表於「2008亞太區域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07-25。
  • 潘光哲,2007,〈走上「歧路」的胡適:《努力週報》研究(之一)〉,發表於「自由的理解與實踐——民國時期知識分子與報刊研討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2007-04-27。
  • 潘光哲,2007,〈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發表於「共同研究: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の空間——日中学術概念史の比較研究」第5回共同研究会,日本京都: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07-02-24。
  • 潘光哲,2006,〈科舉體制下的「新學」傳播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例〉,發表於「101:後科舉時代的反思」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12-21。
  • 潘光哲,2006,〈研究近代東亞報刊史的一些初步想法〉,發表於「國民國家的近代性及其文化制度——以知識.學術.媒體.公論場為中心——」學術研討會,韓國漢城: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2006-07-05。
  • 潘光哲,2005,〈《獨立宣言》在中國:革命理念的「理論旅行」〉,發表於「現代性之政治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12-07。
  • 潘光哲,2005,〈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思考〉,發表於「思想史上的認同問題:國家、民族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5-10-13。
  • 潘光哲,2005,〈「封建」與“Feudalism”的相遇:「概念變遷」和「翻譯政治」的初步歷史考察〉,發表於「第26屆國際研究集會:東亞近代諸概念的成立」,日本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5-08-26。
  • 潘光哲,2005,〈中國近代史的書寫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知識的生產方式的一些思考〉,發表於「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06-29 ~ 2005-07-01。
  • 潘光哲,2005,〈封建、封建主義〉,發表於「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會觀念研究」workshop,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公民社會基本政治與社會觀念」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2005-05-27。
  • 潘光哲,2005,〈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發表於「近代中國的出版、閱讀與思想文化」小型專題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2005-05-24。
  • 潘光哲,2004,〈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以《時務報》的譯稿為例〉,共41頁頁,發表於「近代中國的知識建構,160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11-25。
  • 潘光哲,2004,〈傅斯年與吳晗〉,共22頁頁,發表於「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東聊城:中國山東聊城:聊城大學(等主辦),2004-08-26。
  • 潘光哲,2004,〈《時務報》和它的讀者〉,共41頁頁,發表於「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研討會」,台北: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聯合主辦),2004-07-31。
  • 潘光哲,2004,〈詮釋「國父」:以羅香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為例〉,共12頁頁,發表於「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暨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主辦),2004-06-11。
  • 潘光哲,2004,〈「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中國的創造與傳衍〉,共31頁頁,發表於「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再發現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4-05-29。
  • 潘光哲,2004,〈革命的理由:以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流傳的脈絡探討孫中山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籲》〉,共26頁頁,發表於「第7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國父紀念館,2004-03-26。
  • 潘光哲,2004,〈建構近代中國史的敘事:「現代化」史學興起的思想脈〉,共19頁頁,發表於「史學.時代.世變:郭廷以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01-13。
  • 潘光哲,2003,〈西學衝激下的傳統士人:朱一新的西學知識〉,共19頁頁,發表於「中國近代知識轉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12-17。
  • 潘光哲,2003,〈伯倫知理與梁啟超:思想脈絡的考察〉,共6頁頁,發表於「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03-10-14。
  • 潘光哲,2003,〈求索「真革命」:胡適的蘇聯經驗〉,共25頁頁,發表於「思想史上的個人、社會與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3-10-10。
  • 潘光哲,2003,〈郭沫若與王國維〉,共19頁頁,發表於「二十世紀中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東吳大學,2003-05-16。
  • 潘光哲,2003,〈「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一個初步的考察〉,共13頁頁,發表於「第6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國父紀念館,2003-03-29。
  • 潘光哲,2002,〈建構青年王韜的生命軌跡——《王韜青年文稿》導論〉,共9頁頁,發表於「第22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韓國漢城:韓國漢城:韓國中國學會,2002-08-24。
  • 潘光哲,2001,〈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脈絡裡的「胡適研究」〉,共16頁頁,發表於「胡適與近代中國學術之建立與轉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12-17。
  • 潘光哲,2001,〈關於「告別革命」的歷史書寫——以一九○三年為例的一些思考〉,共13頁頁,發表於「近代中國的改革與革命——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年學術座談會」,台北: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2001-09-29。
  • 潘光哲,2001,〈追尋晚清中國「民主想像」的軌跡:若干初步的思考〉,共38頁頁,發表於「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1-08-23。
  • 潘光哲、薛化元,2001,〈西方概念與中國歷史:皇帝體制的「價值重估」——以當代「新儒家」的詮釋為例〉,共30頁頁,發表於「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03-14。
  • 潘光哲,2001,〈歷史的合理化及其仲裁——黃仁宇史學的性格與它在廿世紀中國史學裡的位置〉,共20頁頁,發表於「黃仁宇史學研討會」,台北: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等合辦),2001-01-06。
  • 潘光哲,1995,〈張君勱對社會主義體制的觀察(1919~1922)〉,共33頁頁,發表於「第三屆張君勱先生思想研討會」,台北:台北:張君勱學會,1995-03-12。

學位論文

  • 潘光哲,2000,〈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共407頁頁,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 潘光哲,1991,〈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共236頁頁,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他類論文

  • 潘光哲,2006,〈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地理想像」(1895-192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20頁。
  • 潘光哲,2005,〈封建、封建主義〉,《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公民社會基本政治與社會觀念」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會觀念研究」workshop論文》,24頁。
  • 潘光哲,2005,〈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近代中國的出版、閱讀與思想文化小型專題研討會」論文》,22頁。
  • 潘光哲,2004,〈書寫「民主經驗」與「民主想像」的見證——從《自由中國》的思考說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討論會「《自由中國》與一九五○年代的台灣」論文,32頁。
  • 潘光哲,2004,〈閱讀《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的一些想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現代化理論之實踐與反思」討論會引言稿》,5頁。
  • 潘光哲,2001,〈《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中國士人「認識世界」的「知識基礎」〉,《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100頁。

學術書評

  • 潘光哲,2005,〈評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頁509-513。
  • 潘光哲,2005,〈「拯救」被「遺忘」的人物:曹天忠,《教育與社會改造——雷沛鴻與近代廣西教育及社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頁197-202。
  • 潘光哲,2002,〈穿過歷史與記憶的迷霧:閱讀鄭鴻生《青春之歌》的一些想法〉,《當代》,第173期,頁132-138。
  • 潘光哲,2001,〈評介王汎森撰《傅斯年:史學與政治之間的一生》〉,《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頁136-144。
  • 潘光哲,1998,〈就在半夢半醒之間:評倪邦文,《自由者尋夢——“現代評論派”綜論》〉,《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頁74-81。
  • 潘光哲,1996,〈台灣出版文化的省思:評張錫勤著《中國近代思想史》〉,《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3期,頁11-17。
  • 潘光哲,1996,〈走出意識形態的起點:《費正清論中國》述略〉,《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2期,頁20-27。
  • 潘光哲,1994,〈拓展美國憲政體制認識的新視野:評《制憲風雲:美國立憲奇蹟》〉,《歷史月刊》,第81期,頁111-114。
  • 潘光哲,1994,〈評黃克武著《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8期,頁168-176。

資料彙編(含口述歷史)

  • 潘光哲,2019,《容忍與自由: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共373頁,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潘光哲,2018,《胡適時論集.胡適全集》,共331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17,《胡適與現代中國人權觀念資料彙編》,共428頁,臺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 潘光哲注、導讀,2014,《中國民約精義》,共104頁,台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 潘光哲導讀,2013,《大革命家孫逸仙》,共58頁,台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 黃克武、游鑑明、潘光哲(等訪問),周維朋(等紀錄),2012,《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共1240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黃自進、潘光哲, 2011, 蔣中正總統五記, 6冊 pages, 台北: 國史館.
  • 游鑑明、黃克武、陳慈玉、潘光哲(等訪問),周維朋(等紀錄),2011,《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下篇:各部、科、中心主任及教授》,共68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11,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共355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 2011, 殷海光書信錄, 418 pages, 台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2011,《傅斯年遺札》,共190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陳永發、沈懷玉、潘光哲(訪問),周維朋(紀錄),2010,《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共61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2009,《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共250頁,台北: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潘光哲、王泰升、陳儀深、許文堂、劉恆妏(訪問),溫楨文(紀錄),2007,《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3輯,共266頁頁,台北:司法院。
  • 潘光哲、蔡登山(訪問),2006,《徐芳女士訪問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孫善豪(訪問),2006,《勞思光先生訪問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王泰升、陳儀深、許文堂、劉恆妏(訪問),林志宏、溫楨文(紀錄),2006,《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2輯,共252頁頁,台北:司法院。
  • 潘光哲、賴賢宗(訪問),潘光哲(紀錄),2005,〈我與《思與言》:成中英先生訪問紀錄〉,《思與言》,第43卷3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四),共頁217-225頁,無:無。
  • 張啟雄、潘光哲(訪問),王景玲(紀錄),2005,《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薛化元、潘光哲、劉季倫(訪問),梁雅惠(等紀錄),2004,《鄭欽仁先生訪談錄》,共326頁頁,台北:國史館。
  • 潘光哲、王泰升、陳儀深(訪問),林志宏、任育德、劉恆妏(紀錄),2004,《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1輯,共251頁頁,台北:司法院。
  • 潘光哲(訪問),王景玲(紀錄),2004,〈陳存恭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共17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訪問),王景玲(紀錄),2004,〈張存武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共14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2004,〈王爾敏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共43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等選編),2004,《自由中國》選編6.——黨國體制的批判,共307頁頁,台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等選編),2004,《自由中國》選編5.——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共351頁頁,台北:稻鄉出版社。
  • 潘光哲(訪問),潘光哲、唐琳(紀錄),2003,〈張存武先生訪問紀錄〉,《思與言》,第41卷4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三),共頁259-272頁,無:無。
  • 王爾敏、潘光哲(合編),2003,《郭廷以遺稿輯存》,《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6期,共66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訪問),林志宏(紀錄),2003,〈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思與言》,第41卷3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二),共頁195-214頁,無:無。
  • 潘光哲(訪問),林志宏(紀錄),2003,〈胡佛先生訪問紀錄〉,《思與言》,第41卷2期(《思與言》雜誌口述歷史計畫之一),共頁271-289頁,無:無。
  • 潘光哲、劉季倫、孫善豪(訪問),潘光哲、梁雅惠(紀錄),2002,《顧紹昌先生訪問紀錄》,共238頁頁,台北:國史館。
  • 潘光哲(負責整理),200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王韜手稿:《蘅華館雜錄》,共無頁,無:無。
  • 萬麗鵑(編註)、潘光哲(校閱),2001,《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共256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1,《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9.自由經濟的主張》,共242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1,《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8.基本自由與人權保障》,共596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1,《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7.民主.憲政.法治》,共1386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1,《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6.社會改革的思潮》,共549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1,《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5.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共392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0,《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4.文化的道路》,共466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2000,《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3.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共465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孔祥吉、潘光哲,1999,〈新發現的一篇陳熾重要遺稿〉,《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8期,共17頁(頁133-149)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1999,《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2.「五四」與學生運動》,共329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1999,《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1.什麼是自由主義》,共403頁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 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1998,《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共139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計畫主持人:王汎森、杜正勝,潘光哲參與, 199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傅斯年檔案》整理, 無 pages, 無: 無.
  • 張朋園、楊翠華、沈松僑(訪問),潘光哲(紀錄),1994,《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共209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瑞德、朱浤源(訪問),潘光哲、蔡說麗(聯合紀錄),1994,《羅友倫將軍訪問紀錄》,共366頁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1994,《嘉農口述歷史》,共232頁頁,嘉義:國立嘉義農專校友會。
  • 陳三井、朱浤源(訪問),潘光哲(紀錄),《李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