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七十三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11-9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20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收論文四篇:蔣寶麟著〈中央大學的國民黨組織與國共鬥爭(1927-1949)〉、李宇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日海運在亞洲國際海域的競爭(1936-1939)〉、黎漢基著〈公債下的社會衝突─1950年廣州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研究〉、張啟雄著〈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法理主張與事實論述─墨西哥奧運會的正名交涉,1965-1968〉,及書評三篇:王超然撰〈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連玲玲撰〈Danke Li, 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夏松濤撰〈李國芳,《初進大城市:中共在石家莊建政與管理的嘗試(1947-1949)》〉。
目錄
論文
中央大學的國民黨組織與國共鬥爭(1927-1949)
[摘要]
蔣寶麟
PDF
1
從1927至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南京,抗戰期間內遷重慶)校園內始終存在國民黨組織。戰前,雖然國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層面加強對高等教育的統制,但中央大學內的國民黨組織力量十分薄弱,區黨部組織與學校行政當局幾無制度關聯。相反地,校方往往對黨部的各種活動每多掣肘。同時期,中共組織在首都難以生存。抗戰爆發後,中央大學出現一個新的變化,就是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在校內建立直屬區分部和支團部。這不僅是校內黨團組織隸屬關係的改變,更表明國民黨組織力量的擴張。同時,中共組織也在校內重建。總體而言,越到抗戰後期,中共公開的組織發展和活動就越處於劣勢。然而,校內中共及左翼學生團體的潛在力量始終沒有被徹底摧毀,並在戰後得以延續和加強。另一方面,戰時國民黨和三青團勢力在校園迅速擴展,黨團員數量和活動在短時間內堪稱可觀;但從政治操作層面觀之,國民黨和三青團在校園內動員力量尚屬有限。戰後,中大校內的國民黨和三青團組織並未因實行「憲政」而退出學校,同時中共地下黨和外圍組織在校內恢復,活動能力陡增。在內戰的背景下,校內政治鬥爭愈益激烈。
關鍵字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日海運在亞洲國際海域的競爭(1936-1939)
[摘要]
李宇平
PDF
53
本文分從貨幣圈、勢力圈、穀物圈及原料圈諸方面,試圖說明1930年代末期,世界船艙載重量的地區分配,集中遠東環太平洋海域,推升了日本商船在世界船艙總載重量所佔之地位,此一變化顯示日、英航運興衰消長的激烈競爭及其特徵。本文首先說明,1930年代末期,當世界經濟重心由大西洋移轉至太平洋之際,英國商船因歐洲戰事的關係,船隻向大西洋方面集結,日本則趁勢在遠東環太平洋海域發展了世界一周航線的遠東航程。本文其次說明,1930年代末期世界海運市場由倫敦轉到紐約之後,英鎊成了弱勢貨幣,但美元尚不足成強勢貨幣,使日圓有可乘之機,轉而有助於日本商船及世界一周航線、跨洲際航線在遠東環太平洋海域的發展。本文最後又說明,戰爭意味穀物圈的沒落及軍需原物料圈需求的成長,大西洋及太平洋諸多交互之小麥航線趨於蕭條之際,1936年後鐵礦、煤炭、鋼鐵等軍需工業原料為中心的海上運輸激增,創造了新的海運市場,可見遠東環太平洋航線激增,影響了英、日商船的興衰消長。本文總結此一新的海洋秩序,並說明日本海運幾獨佔遠東環太平洋海域,對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所發生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意義。
關鍵字
:英國、日本、亞洲、海運、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債下的社會衝突─1950年廣州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研究
[摘要]
黎漢基
PDF
99
1950年,中共當局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以解決收支不平衡的緊急難題。很多學者認定這次公債有力恢復國民經濟,因此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如果是這樣的話,怎麼解釋1950年代商人逃亡香港的現象?本文是對廣州市的個案研究,而廣州曾被列為公債認購其中的一個重點城市。查考了大量的報刊和檔案(包括香港報刊在內),我們發現很多廣州商人當時面對空前的經濟衰退,對中共無休止的經濟需索不勝其煩,不願意在強迫攤派下支付公債。儘管受到各種政治控制,但他們選擇在1950年3月支付公債期間關店結業,離開廣州。總而言之,公債政策的缺失,以及它在廣州無法完成任務的挫敗,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起點,讓人們理解中共政府在1950年代的政策風格。
關鍵字
:公債、強迫攤派、廣州經濟、政策風格
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法理主張與事實論述─墨西哥奧運會的正名交涉,1965-1968
[摘要]
張啟雄
PDF
149
參加奧運是中華民國政府參與國際社會的主要工作之一,1964-1968年間的階段性正名任務,繼承以前成果,仍從法理論述出發,進行「正名」工作。國際奧委會各屆年會,就成為中華民國為參加墨西哥奧運會而奮鬥的重要場合。1965年的馬德里年會,為中華民國正名案應否列入議程,爭論不休,大會決議下屆再議。1966年的羅馬年會,本案因與東德及北韓正名案相關,引發是否援例辦理的爭論,後遭否決。主席並宣布,1968年奧運前不再討論本案。最後,1968年的墨西哥年會,北韓通過正名案,中華民國以一體適用原則比照辦理,國家奧委會「正名」為“Republic of China Olympic Committee”,「體育領域」的「列名」,則由地方(Taiwan)「正名」為國家(“China R. O.”),並於同年11月1日正式生效。繼之,在10月墨西哥奧運會上,中華民國要求比照東京奧運模式,並獲同意,乃在英文名牌“TAIWAN”下,加書中文「中華民國」字樣,參加開閉幕式繞場典禮,完成正名任務。至此,中華民國透過逐步墊高法,達成正名案,滿足其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正統」政府的名分秩序觀。惟福禍相生,非此時所能洞知。
關鍵字
:法理論述、事實論述、正名、墨西哥奧運會
書評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王超然
PDF
187
Danke Li,
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
連玲玲
PDF
195
李國芳,《初進大城市:中共在石家莊建政與管理的嘗試(1947-1949)》
夏松濤
PDF
20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