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第一百二十二期
ISSN:
1029-4740
出版年:
2023-12
平裝本:25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153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本所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盧正恒著〈步入界外:嘉慶朝蛤仔難地圖繪製及其知識傳承〉、盧華著〈感傷與抗爭政治:許邦和革命之路的情感因素(1925-1930)〉、邢福增著〈共產中國的宗教問題:以黨國與基督教關係為中心的考察〉,及書評一篇:蔡旻遠撰〈Nagatomi Hirayama,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Chinese Radical Right, 1918–1951
〉。
目錄
論 文
步入界外: 嘉慶朝蛤仔難地圖繪製及其知識傳承
[摘要]
盧正恒
PDF
1
嘉慶十七年(1812)清帝國於蛤仔難設噶瑪蘭廳,象徵著國家勢力深入、重新定義疆界。本文以幾幅蛤仔難地圖為基礎,探討界外人士如何將民間知識製成地圖,再逐步轉化成官方可理解、利用的輿圖;此知識傳遞變遷之過程與隨後設廳似可和「乾嘉變革」中地方轉向相呼應。嘉慶三年(1798),吳沙拓墾集團請蕭竹調查蛤仔難並繪製以四圍為中心的地圖,揭示從艋舺到丹裡、丹裡前往四圍的路線。此圖在臺灣廣為流傳,至少產生本文所分析的四種版本。嘉慶十二年(1807),與朝廷中樞關係良好的楊廷理復職為臺灣知府,受派往蛤仔難處理朱濆事件,即循該路線進入,楊離開該地時繪成〈楊太守新圖〉,呈現了其「加留餘埔」制度規劃和蛤仔難地理樣貌。嘉慶十二年,謝金鑾《蛤仔難紀略》將楊廷理之圖與重製之蕭竹圖作為附圖送往北京,成為官員理解此界外之地的知識來源之一。不久,同時具有〈楊太守新圖〉和蕭竹圖特徵、體現官方角度的〈噶瑪蘭輿圖〉,由閩浙總督汪志伊嘉慶十六年(1811)附於奏摺中上呈,成為這一段時間蛤仔難地區性輿圖繪製和知識傳遞之最後篇章。本文通過解析這段時間的相關地圖,企圖理解臺灣界外空間知識如何從地方社會逐步轉為帝國所利用。
關鍵字
:楊廷理、噶瑪蘭、淡蘭古道、乾嘉變革、海疆
感傷與抗爭政治: 許邦和革命之路的情感因素(1925-1930)
[摘要]
盧華
PDF
59
革命青年捲入政治、參加中共以及中共革命的勝利過程中,情感發生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以交通大學學生許邦和的日記為中心,結合同時代其他相關日記、資料,從情感視角出發,自下而上地重建青年學生加入中共革命的情感機制、心靈世界。由許邦和日記可以看出,後五四的背景下,新文學和各色新式觀念流行,以及青年學生思想「解放」後所面臨的家庭生活和戀愛經歷,讓城市裡的青年普遍存在著的煩悶加重,繼而引發對日常生活和人生的感傷情緒。1920年代後期,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日常生活的不滿,讓這一煩悶心境和感傷情緒引發激烈的人生觀危機。各色革命文學和馬克思主義書籍的流行以及日常生活的情感挫折促使許邦和痛苦反省自身的「資產階級」身分,在懺悔和克服感傷情緒的過程中,他試圖通過閱讀和理論思索來擺脫日常生活的苦悶與瑣碎,堅定了加入抗爭政治的意志。許邦和期望加入一種更加平等與友愛的組織、一個情感的避難所,並在組織中尋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面向未來的正義化事業,將感傷情緒的克服融入到重塑自我與世界的行動中去。
關鍵字
:革命青年、許邦和、情感史、感傷、抗爭政治
共產中國的宗教問題: 以黨國與基督教關係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邢福增
PDF
103
自清末至民國,以至1949年後共產政權,在時代巨變中,宗教一直要應對來自國家權力的挑戰。中共建國後,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與消亡,始終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核心議題。革命政權在建構其合法性過程中,如何理解及處理宗教問題?中國宗教市場經歷了怎樣的改造?這些都是探討共產中國的宗教問題時有待釐清的。本文依循政教關係的分析框架,以歷史研究方法呈現1949至1966年間中共如何理解及處理基督教問題。全文首先以黨國與宗教的關係為背景,勾劃中共在革命時代對宗教問題的理解,特別是意識形態與現實政治的互動下,如何為黨國介入宗教領域提供行動依據;其次,以制度作切入點,重構黨國與宗教組織的關係,涉及宗教管控體制的形成及演變,尤重國家權力對中國宗教市場的宏觀與微觀干預。最後,以革命時代的「泛政治化」為背景,分析宗教組織如何回應政治的挑戰。
關鍵字
:宗教問題、基督教、政教關係、共產中國、泛政治化
書 評
Nagatomi Hirayama,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Chinese Radical Right, 1918–1951
蔡旻遠
PDF
14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