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
網站地圖
/
所內專區
/
English
關鍵字搜尋
布 告 欄
> 最 新 消 息
> 學 術 活 動
關 於 本 所
> 本 所 簡 介
> 所 長 的 話
> 組 織 圖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榮 譽 榜
> 行 政 人 員
研 究 人 員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研 究 群
活 動 紀 要
出 版 園 地
> 史 料
> 專 刊
> 集 刊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論 文 集
> 其 他 出 版 品
> 胡 適 出 版 品
> 電 子 書
> 所 外 出 版 品
> 出 版 品 搜 尋
> 購 買 程 序
交 流 與 訪 問
> 合 作 夥 伴
> 來 訪 學 侶
> 工 作 與 生 活
> 申 請 辦 法
資 源 共 享
> 研 究 資 源
> 主 題 特 展
> 相 關 影 音
> 每 日 一 圖
聯 繫 窗 口
> RSS 訂 閱
> 常 見 問 題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十九期
ISSN:
1029-4759
出版年:
2011-12
平裝本:300元
定價:
未出版
頁數:
325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
三民
.
代理商資訊
目錄
論著
〈論〈家庭與共產政府〉一文的生成、翻譯與傳播──1924年以前柯倫泰在新俄羅斯、蘇聯與中國〉
[摘要]
陳相因
PDF
5
本文回溯〈家庭與共產政府〉一文的生成背景,連結柯倫泰的政治命運,來探究此文本在新俄羅斯、蘇聯與中國的傳播機制與翻譯考量,呈現出當中個人與黨團、政治與文學交互作用的複雜關係。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文本的脈絡,並分析柯倫泰的烏托邦理想,在未來蘇聯家庭、公有制與共產政府下「新婦女」所應呈現的自我形象。第二部分著重探討此文本經過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的挑選,藉由中國共產黨黨員介紹,在進入五四時期中國後,如何被翻譯、認識與推廣的機制與過程。藉由追溯與探索這些機制及過程來審視共產主義,從新俄羅斯、蘇聯到中國,是如何利用宣傳與操作「女性問題」達到霸權、父權與政治功利等目的。第三部份則由批判霸權與父權的視角切換為檢驗馬克思女性主義的實踐,柯倫泰和〈家庭與共產政府〉做為一個代表例子,說明這種女性主義與霸/父權主義既對抗又共謀的現象。
關鍵字
:中蘇共黨宣傳、新婦女、家庭與共產政府、未來社會之家庭、 柯倫泰、茅盾
〈抗戰初期的知識女青年下鄉─以江西為例的研究〉
[摘要]
柯惠鈴
PDF
36
戰時婦運試圖開啟新的局面,國難聲中,團結各階層婦女的口號震天價響。除女知識份子、女學生、女工,這些自二○年代以來即居於婦運主體的婦女屬群外,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占據婦女人口多數的農婦、家庭婦女也被列入婦女工作亟需發展的對象。抗戰爆發後,大批城市婦女從沿海向內地遷移,她們將婦女解放與民族解放結合,重塑戰時知識婦女的時代任務,以動員農村婦女為工作目標,開創了戰時婦女工作的主要方向。檢視抗戰婦運究竟如何深入一般婦女群眾,實則是探討知識婦女及女幹部們的婦女工作經驗。知識婦女與農村婦女出身不同,期刊、報紙材料所描述的農村婦女動員,並不能視為農婦真實聲音的完全呈現,許多內容不能不考慮是婦女幹部將農婦視作「他者」而有的調查及評述。因此本文研究的焦點即調整為江西省知識婦女的戰時農婦動員。
關鍵字
:抗戰、婦女運動、江西、農村動員
〈是為黨國抑或是婦女?1950年代的《婦友》月刊〉
[摘要]
游鑑明
PDF
77
《婦友》月刊是國民黨婦女工作會發行的刊物,本文選擇 1954 年10月到1964 年9 月出版的120 期進行討論。目前研究報刊史,多半著眼文本分析,但如果能對知識生產過程,包括發行單位、編輯群、編輯、審查方式,以及經費來源、流通情形,進行探究,將讓我們對刊物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本文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討論《婦友》的生產過程,做為一本政黨的婦女刊物,《婦友》是由哪個單位發行?經費是否充裕?編輯成員的背景何如?是否全是黨工?還有,政黨刊物是否只贈送而不販賣?都值得討論;另一部分則進行文本分析,試圖觀察《婦友》是以何種文類呈現給讀者;並進一步究明以婦女為出發的國民黨刊物,究竟想呈現甚麼?是傳播黨國思想?還是啟發婦女?如果是後者,是否兼顧不同族群?
關鍵字
:《婦友》月刊、婦女工作會、反共復國、幸福家庭
〈公中之私─關於家庭勞動的國家話語(1949-1966)〉
[摘要]
宋少鵬
PDF
133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集體主義時期,國家對於婦女的家內勞動並非完全「看不見」,而是努力對家務勞動進行理論化,以確立家務勞動及其承擔者在社會主義生產體制中的位置。在一九五、六○年代,國家話語中存在著女工、農婦、職工家屬/家屬工三類不同的婦女。三個群體與生產的關係決定了國家對於她們家內勞動的不同態度,以及她們的政治地位。國家肯定職工家屬的家務勞動對於生產的間接貢獻,承認家務勞動是勞動,賦予家庭婦女「勞動者」的社會身份及其政治地位,並對模範家屬進行表彰。但是,國家所表彰的家屬家庭勞動的內容,經歷從家內家務勞動向家外生產勞動的轉變。農婦與女工因其在生產領域中的勞動,擁有明確的勞動者身份。農村婦女勞動力的定位是與婦女承擔家務勞動的角色密切聯繫在一起。在高積累低消費的生產體制下,應由集體承擔的責任被延遲,農村婦女卻因家內責任而在工分體制中成為二等勞動力。單位是城市女工再生產職責的首要承擔者,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策略造成生活用品和服務設施普遍供應不足,家庭成員的衣食等生活消費品基本上依靠女性的無酬勞動。單位所提供的部分福利遮蔽了女工/女職工在家內勞動方面事實上的負擔。在國家承諾與客觀需要之間的事實差距,被簡縮成女工/農婦個人需要克服的「特殊困難」。由此可見,在一個希望快速實現工業化的新興社會主義國家裡,為追求經濟超速發展而實行高積累低消費「以生產為中心」的發展策略,有意識地把性別化分工編織進大生產體制,由婦女無酬承擔起絕大部分的再生產職責。正因為對婦女家內責任的刻意保留,1990 年代急劇市場化轉型時,國家從與再生產有關的福利中撤離並私人化這一領域時,鮮有遇到抵抗而順利地實施了市場化的經濟改革。但是,婦女的家內責任卻使工人階級婦女和中產階級婦女在勞動力市場處於不利的地位。
關鍵字
:家庭勞動、國家話語、公私相嵌型結構、集體主義、以生產為 中心的發展策略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的普及─以1960-1970年代Q村為例〉
[摘要]
小濱正子
PDF
175
本文將以中國某農村-Q村為例,探討計劃生育在基層普及的過程。Q村是計劃生育進展順利,成果顯著的村莊。1960 年代村裡的婦女開始通過節育環避孕,1970 年代對育齡婦女普遍進行「絕育」(輸卵管結紮永久不孕手術)使計劃生育開始普及,出生率大幅下降。計劃生育乃以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及人民公社行政體系為基礎,此外Q村有一個深受村民婦女信賴的女「赤腳醫生」,以及熱心計劃生育工作的生產大隊婦女主任;這些以女性工作人員為主的性別敏感的動員系統發揮了作用,使該村的計畫生育取得顯著成果。
現代的生育控制手段完全由國家行政、醫療體系提供。對村裡的婦女來說,利用計劃生育的唯一途徑是通過與人民公社行政體系一體化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農村婦女用這種方式把以前自己無法實現的生育控制加以實現。在1960-1970 年代的Q村,村民們也因為考慮到貧窮和養育的負擔,計劃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歡迎。故計劃生育-同時也意味著國家對生育的介入-自然地成為行政、醫療體系的一部分。後來,由於控制動員漸趨嚴格,甚至出現村民以「躲避」、「逃跑」的方式抵抗。但在具體有權力上下關係的人際關係之中,政策逐步得到推廣。有時候勸說工作太執拗、實行太嚴格,使得一些村民感到了「強制性」。因此,國家干預生育的方法,1970年代與「一對夫婦只生一個」為基本國策的1980 年代存在著連貫性。
當家庭內意見不統一時,比起丈夫和婆婆,婦女本身對生育控制的態度更積極。因此在這場運動中,政策和婦女結為同盟,一致抵抗傳統父權制的多子觀念,有效控制了生育。婦女不只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她們在村子複雜的權力關係背景下,對政策或接受或拒絕。也就是在這樣的接受或拒絕的重複過程中,最終導致了1970 年代人口出生的下降。
關鍵字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絕育」、婦女
“‘Singing in Dis/Harmony’ in Times of Chaos:Poetic Exchange Between Xu Can and Chen Zhilin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摘要]
Xiao-Rong Li
PDF
217
“Singing in harmony” [
changhe
唱和], responding to another person’s poem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formal and thematic rul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 and primary channel of poetic production throughou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a parallel or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Xu Can’s (ca. 1610-1677+) and Chen Zhilin’s (1605-1666) exchanged poetry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I demonstrate the two interactive dimensions of their conjugal communication: First, that Xu Can, not withstanding her role as a “traditional” wife, did not refrain from expressing her feelings and opinions about politics, 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official career of her husband. Second, the husband-wife
changhe
practice helped bring forth Chen Zhilin’s political statement, a “turncoat’s” voice we rarely hear in Chinese history. I argue that this conjugal relationship as reflected in their poetr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degree of intellectual compatibility and mutual engagement scarcely to be found elsewhere. In addition, because women like Xu Can went beyond conventional gender roles to embody what they perceived as high values in reaction to the political turmoil created by dynastic transition, their decision accorded them and their works a special place in Chinese history.
關鍵字
:“singing in harmony”, Ming-Qing transition, Xu Can, Chen Zhilin, Conjug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ng Taijiao: Modern Metaphors and International Eclecticism in Song Jiazhao’s Translation of Shimoda Jirō’s Taikyō”
[摘要]
Nicole Richardson
PDF
257
As Chinese nationalists grappled with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weakness of the young Republic of China, some proposed a return to the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of fetal education as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nation. This new discourse on fetal education entered the Chinese discussion amidst an influx of new ideas about science, the body, and the natio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rn syncretic reformulation of fetal education, or
taijiao
, presented in Song Jiazhao’s 1914 monograph
Taijiao
, itself a translation of Shimoda Jirō’s 1913 work
Taikyō
. Song Jiazhao’s
Taijiao
is representative of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medical discussions, both in the fact that it is translated from Japanese, a major source of modern gynecological knowledge in this period, and in its portrayal of Western science as compatible with pre-existing Chinese med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The text selectively draws upon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Edo and Meiji era gynecological texts, and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s it re-examin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human goodness and evi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tus and the world outside of the womb. By centering his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fetal education, Song was able to introduce a variety of new European and Japanes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ideas about pregnancy without challenging the fundamental valid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by introducing new metaphors for pregnancy, a new ability to quantify and represent visually the process of human reproduction via the technologies of modern science, and by linking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body to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Song helped to transform modern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reproduction and the female body.
關鍵字
:fetal education, eugenics, Western science, Shimoda Jirō, Song Jiazhao
書評
〈評介《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鄭雅如
PDF
291
〈評介 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吳燕秋
PDF
301
〈評介《摩登女郎與殖民地的近代─東亞的帝國・資本・社會性別》〉
晏妮
PDF
311
〈近代中國的女報人與女權主義〉
柯小菁
PDF
31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