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紀念館Logo
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 連結資源 網站地圖 English 外部連結
胡適字圖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按鈕
標題左邊空白圖 首頁 本館消息 關於本館 參觀與服務 認識胡適 檔案選粹 資料庫入口 研究資源 主選單右邊框圖
研究資源
 

研究資源

  略過巡覽連結。
左邊次選單背景圖
左邊次選單背景圖
 

最新研究動態

書名: 《胡適研究通訊》,2020-2022年合期(總第49期)
篇名:
作者:
編者:
出版項: 胡適研究會,2022年12月25日
出處:
簡介: 目 錄
耿雲志,耿雲志教授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的談話 1
耿雲志,關於胡適檔案的整理、編輯與出版的一些情況的回憶 11
方利山,徽州老鄉胡適――紀念胡適誕辰130週年(一) 13
林毓凱,學者為中國陳情:《紐約時報》1939 年6 月11 日為胡適做的專訪 15
韓佳童,胡適在清華的兩場演講 19
劉廣定,再為胡適先生辯訛 26
胡適口述、唐德剛整理、張書克重譯,《胡適口述自傳》 29
其他:
書名: 《胡適研究通訊》總第48期
篇名:
作者:
編者:
出版項: 胡適研究會,2019年12月25日
出處:
簡介: 目 錄
耿雲志,瞭解世界,反思傳統,築起堅實的文化自信——在「第四屆近代文化與近代中國」研討會上的致辭 1
耿雲志,在「百年名人翰墨集萃」展開幕式上的講話 2
陳通造,胡適留學時期英文佚信三封 4
耿春亮,新發現胡適佚信一封 10
肖伊緋,公開信、花箋、名片及其它——胡適的十通「佚信」之發現 12
整理他人致胡適函專欄 20
 孫緒謙發現並整理,劉垣致胡適書 20
 夏寅整理說明,高夢旦、高君珊父女致胡適信 21
 毛丹丹整理說明,毛子水致胡適信十四通 35
 「整理他人致胡適函專欄」上期更正 40
胡適口述、唐德剛整理、張書克重譯,《胡適口述自傳》 41
其他:
書名: 《青年胡適,1891-1917》
篇名:
作者: 湯晏
編者:
出版項: 台北市: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6月
出處:
簡介: 湯晏先生的青年胡適傳,娓娓從胡適家世家史、父母親族談起,細細訴說這位「文青始祖」的成長,包括他的家族紛擾、求學周折、青春迷惘、赴美生活,以及他和美國女友韋蓮司的感情曖昧、和陳衡哲趣味橫生的你來我往。全書最後結束在梳理胡適的博士學位疑雲。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之際,胡適是一個「新青年」,如今五四運動甫過百年,胡適已是徹徹底底的舊時代人物了。話雖如此,青年胡適如何走過清末民初的新舊交替,如何從他出生的舊時代,蛻變為開創新時代之樞紐,仍是值得重探深究的一段歷史。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湯晏先生則將帶給我們一個「非典型」的「可愛」胡適。
(引自該書書腰)
其他:
書名: 《胡適研究通訊》總第47期
篇名:
作者:
編者:
出版項: 胡適研究會,2019年9月25日
出處:
簡介: 目 錄
耿雲志,近代文化轉型的幾個重要問題——在「全球化視域下的近代中華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1
吳景鍵,胡適與蔣介石「政治顧問」拉鐵摩爾:胡適1949年10月20日致弗里茨夫人信札考釋 3
夏 寅,跋1928年1月23日胡適致孫伏園函 5
林建剛,《胡適中文書信集》中兩封信的考證 7
肖伊緋,胡適致「投稿青年」的一封佚信——兼及蘇州《明報》副刊主編施文龍之生平 8
陳通造,一個未能開啟的記憶寶庫——讀《胡適英文口述自傳》兩題 10
肖伊緋,胡適的兩封佚信 15
胡適口述、唐德剛整理、張書克重譯,《胡適口述自傳》 18
馬文飛,胡適「最得意的一首小詩」 21
馬文飛、王紅,清水安三眼中的胡適先生 27
陳 新,胡適避嫌 31
整理他人致胡適函專欄 32
夏 寅,高一涵致胡適信八通(附一通) 32
夏 寅,陳源致胡適信十六通(1925-1949) 36
其他:
書名:
篇名: 〈康奈爾大學胡適的成績單與課業論文手稿〉
作者: 席雲舒
編者:
出版項:
出處: 《關東學刊》,總第13期(2017年1月),頁106-130。
簡介: 摘要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和臺北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保存的胡適檔案裡,有18篇他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留下的英文課業論文手稿,對於我們研究胡適早期思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其中只有4篇被《胡適全集》和《胡適未刊英文遺稿》收錄,其餘皆未公開發表,有文獻明確記載其寫作時間的僅有2篇。關於這些手稿中部分論文的寫作時間,已在學界引起了一些爭議。本文根據周質平先生《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中所附的胡適在康奈爾大學的成績單、康奈爾大學2014年最新公布的一份胡適選修課表、1910-1915年《康奈爾大學校刊》中的課程大綱,以及《胡適口述自傳》和《留學日記》等史料,對他在康奈爾大學留學期間的選修課程和課業論文手稿的寫作時間做了系統的考證。
其他: 本文PDF檔連結,係經作者同意。
書名: 《胡適研究通訊》總第46期
篇名:
作者:
編者:
出版項: 胡適研究會,2019年6月25日
出處:
簡介: 目 錄
耿雲志,在中國現代文化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上的講話 1
潘光哲,胡適與林損:怎樣才是合格的大學教授? 1
楊金榮,新刊布胡適夫婦晚年海外書信所繫年月考辨 7
肖伊緋,胡適的一通「佚劄」——兼及《比翼集》之發現 12
胡適口述、唐德剛整理、張書克重譯,《胡適口述自傳》(徵求意見稿) 15
肖伊緋,胡適的四十大壽——以新近發現的舊報刊、寫件、信劄等為線索 18
肖伊緋,胡適的「盜版」與「反盜版」——兼及兩篇胡適佚文之發現 23
肖伊緋,1927 年:胡適首次為華僑講解“新文化運動”——兼及新近發現的傅振倫舊藏《金山時報》剪報 28
潘光哲,學以濟時艱:中研院人文學術的「經世」傳統 33
肖伊緋,胡適等「祝壽獻屋」及籌建「蔡孑民大禮堂」——以北平《世界日報》相關報導為中心 37
其他:
書名:
篇名: The official reappraisal of May Fourth intellectuals: Hu Shi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作者: Selena Orly
編者:
出版項:
出處: China Information, Vol. 33, Issue 3 (November 2019), pp. 257-273.
簡介: Abstract
In the two decades after 1995,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executed a significant philosophical shift in its relentless struggle for legitimacy and relevance through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馬克斯主義中國化). Following the pattern of many other political reorientations, the party undertook a reassessment of a prominent historical figure to conduct ideological work – in this case, a leading May Fourth intellectual, Hu Shi. For decades the orthodox CCP view of Hu had been uniformly negative, but from 1995 onward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establishment intellectuals presented a more positive appraisal of his impact on Chinese history. Previous scholarship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Hu argues that the shift reflected the more liberal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argues however that the reappraisal of Hu enabled the CCP to manage a key problem in its political identity – the disjuncture between revolutionary Maoism and reform-era policies captured by the sloga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analysing the discussion on a key 1919 debate – known as the‘problems and isms’ debate – I show that the CCP used Hu’s philosophical ruminations to trac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moment Marxism entered China to reform-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process it diminished the role of revolutionary Maoism. In so doing, the CCP consolidated legitimacy through showing its leading role in the historic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without Maoism.
其他:
書名: 《胡適研究通訊》總第45期
篇名:
作者:
編者:
出版項: 胡適研究會,2019年3月25日
出處:
簡介: 目 錄
肖伊緋,胡適致王重民「佚信」發現記 1
潘光哲,胡適和蔣介石「抬槓」之後 3
胡適口述、唐德剛整理、張書克重譯,《胡適口述自傳》(徵求意見稿) 7
鄒新明,從胡適藏書看杜威對胡適的影響 11
肖伊緋,90年前:鄒韜奮專訪胡適 18
肖伊緋,重讀人生與時代的多個「版本」――胡適自傳版本新考 22
桑宜川,胡適先生的加拿大軼事 32
陳 新,胡適的作文為什麼得滿分? 34
其他:
書名: 《容忍與自由——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篇名:
作者: 胡適著;潘光哲選編
編者:
出版項: 新北市:臺灣商務,2019年6月
出處:
簡介: 我們與胡適的距離――可以是100年,也可以是0~~
  雖然間隔著百年,但一樣在面對民主爭議、學術自由、社會弊端、女權等問題,胡適說:紙上談兵容易,任何阿貓阿狗都可以談,重點是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做戲無法,出個菩薩」,不解決問題,遇到困難只能請出菩薩來解圍更是可悲。
  他侃侃而談、批判犀利,努力帶來一點一滴的改變,當我們閱讀胡適,他的思維、陳述、洞見、勇氣、幽默,會打開一扇窗,讓我們也能直面自己的世界。(引自該書封面)
其他:
書名: 《五四讀本:掀起時代巨浪的五十篇文章》
篇名:
作者:
編者: 陳平原、季劍青主編
出版項: 臺北市:網路與書出版:大塊文化發行,2019年5月
出處:
簡介: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三千大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遊行,這只是五四運動的冰山一角。五四學潮兼及思想啟蒙、文學革命與政治抗爭,最值得注意的並非其規模或激烈度,而是背後制度與精神氛圍的積蓄,啟蒙思潮下醞釀已久的喧嘩眾聲,藉著巴黎和會的觸媒噴發而出,勾勒出外爭主權、內爭民主的反叛形象,召喚著往後一代代的年輕人。
  《五四讀本》意圖描繪的即是「思想的五四」,而不是「行動的五四」,是五四運動背景的蓬勃精神、各方的多元聲音。本書選錄三十一位重要人物所著的五十篇代表性的文獻,跨越由《新青年》創辦的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二年新文化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八年時光,除了這些作者對五四學運本身的看法,更反映他們對新思潮、新青年、新倫理、新文學的想像。
  我們依照時序,以最貼近原始的方式呈現這些核心文本,希望能使讀者直接觸摸塵封的歷史,並做出獨立的辨析和判斷,建立屬於自己的歷史地圖,與一世紀前的先人深刻對話。(引自該書封底簡介)
其他:

 

胡適紀念館連絡方式
胡適紀念館連絡Email:hushih@gate.sinica.edu.tw 胡適紀念館360度環景 胡適紀念館FB 胡適紀念館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瀏覽人次 37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