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中央研究院 / 
  • 網站地圖 / 
  • 所內專區 / 
  • English
  • 正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 布 告 欄
    • >  最 新 消 息
    • >  學 術 活 動
  • 關 於 本 所
    • >  本 所 簡 介
    • >  所 長 的 話
    • >  組 織 圖
    • >  學 術 諮 詢 委 員 會
    • >  重 點 研 究 計 畫
    • >  近 年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  榮 譽 榜
    • >  行 政 人 員
  • 研 究 人 員
    • >  專 任 研 究 人 員
    • >  通 信 研 究 人 員
    • >  兼 任 研 究 人 員
    • >  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
    • >  博 士 培 育 人 員
    • >  研 究 群
  • 活 動 紀 要
  • 出 版 園 地
    • >  熱 門 書 刊
    • >  史 料
    • >  專 刊
    • >  集 刊
    • >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 >  論 文 集
    • >  其 他 出 版 品
    • >  胡 適 出 版 品
    • >  電 子 書
    • >  所 外 出 版 品
    • >  出 版 品 搜 尋
    • >  購 買 程 序
  • 交 流 與 訪 問
    • >  合 作 夥 伴
    • >  來 訪 學 侶
    • >  工 作 與 生 活
    • >  申 請 辦 法
  • 資 源 共 享
    • >  研 究 資 源
    • >  主 題 特 展
    • >  相 關 影 音
    • >  每 日 一 圖
  • 聯 繫 窗 口
    • >  RSS 訂 閱
    • >  常 見 問 題
    • >  聯 繫 我 們

 

首頁 > 出版園地 > 集刊

第一百一十五期封面


第一百一十五期
ISBN:1029-4740
出版年: 2022-3
  • 平裝本:250元   
  • 定價: 未出版
    頁數:206
    冊數: 0
    開本: 16 開
    購買方式:三民 . 代理商資訊

    摘要:
    本期共收錄論文三篇:趙旭黎著〈1924-1925年間蘇聯的農村危機與政策調整〉、汪正晟著〈從青年敘事論國民黨小組會議與中共政治技術〉、楊奎松著〈燕大輓歌——1948-1952年一所美國教會大學的「新生」與幻滅〉,研究討論一篇:黃相輔撰〈威爾斯《世界史綱》的寫作、譯介與中國史〉,及書評一篇:劉瓊撰〈侯坤宏,《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目錄
    論 文
    1924-1925年間蘇聯的農村危機與政策調整[摘要] 趙旭黎 PDF 1
    大陸學界廣泛認為,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農民的負擔與軍事共產主義時期相比有所減輕,社會矛盾總體呈緩和態勢。然而,筆者在研讀1924-1925年蘇聯國家安全機關檔案和農民書信等一手史料的過程中,卻發現與慣常認識相左的大量材料,證明當時蘇聯農村部分地區出現了危機—恐怖行動、「土匪」運動、起義暴動等農民反抗運動此起彼伏,工農聯盟亦出現較大裂隙。這些材料說明學界對新經濟政策具體實施過程的研究仍待深化。本研究發現,1924-1925年農村出現危機的歷史背景,與蘇聯處於社會主義「孤島」的國際環境、邊遠地區民眾對新政權的政治認同感薄弱,以及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選擇優先發展工業的國家戰略緊密相關。導致農村出現危機的直接原因,則是農業稅徵收過程的諸多弊端引起農民和主要由農民出身的士兵普遍不滿,而嚴重饑荒又強化了不滿情緒。1924年8月喬治亞農民起義引起蘇聯高層震動,標誌著農村局部性危機的形成。隨後,蘇聯政府在政治上採取「面向農村」的新政策,在經濟上大幅降低農業稅,最終化解了這場危機。但其所帶來的農民收入改善,與蘇聯壓擠農民財富、推進工業以求自存的國家目標有所背離,又為下一階段的剷除富農與農業全盤集體化埋下伏筆。
    關鍵字:蘇聯、農業稅、農村危機、新經濟政策
    從青年敘事論國民黨小組會議與中共政治技術[摘要] 汪正晟 PDF 51
    青年及其敘事產生於現代性的特殊歷史情境,究其本質,是一種預設青年具有先天真知與進步性的世界觀。1938-1939年間,蔣中正開始大力推廣小組會議,很大可能是由於認識到青年敘事與中共崛起的關係。這是因為小組會議是中共運作權力領導社會的核心機制,它的主要受眾正是青年,而以編組與談話為手段。本文藉由考察小組會議在國民黨內的發想、實施與結果,指出國民黨未能實現中共運用小組會議經驗的一個重要因素,即在其對青年敘事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導致對於自由思辨形塑共識過於樂觀,又無法接受超越道德的青年進步性,終究不能克制青年的反權威傾向。
    關鍵字:青年敘事、小組會議、黨的建設、幹部教育、政治技術
    燕大輓歌——1948-1952年一所美國教會大學 的「新生」與幻滅[摘要] 楊奎松 PDF 113
    還在中共全面奪權之前,西方在中國辦有教會大學的基督教團體就已經在做撤出中國的打算了,但中共初期的溫和政策仍舊讓許多基督徒心生幻想。1950年下半年因人事權衝突和中美為朝鮮開戰,輔仁大學和燕京大學先後被中共新政府接管。隨之而來的「思想改造」、「忠誠老實」和「組織清理」等政治運動,則為徹底取消教會大學,消除西方影響,和按照蘇聯模式重建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開闢了道路。本文著重考察了處此背景下的燕京大學是如何被送進歷史博物館的。
    關鍵字:燕京大學、基督教、美國、中共、思想改造
    研究討論
    威爾斯《世界史綱》的寫作、譯介與中國史[摘要] 黃相輔 PDF 161
    英國作家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是企圖宏偉的通俗世界史創作。威爾斯以簡明流暢的筆法,講述從生命起源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涵蓋生物與人類演化歷程的普世史。威爾斯並非專業史家,其突破傳統史學框架的作法,使本書在暢銷之餘受到不少批評,毀譽參半。《世界史綱》的風行並不限於歐美,書中對多元民族與文化的重視,以及對中國史的討論,自1920年成書以來立刻引起中國讀者關注。威爾斯對於中國史的描寫,除了來自當代西方漢學家累積的普通知識,也得益於與梁啟超、丁文江、傅斯年、陳源(西瀅)等眾多中國知識分子的親身交流。尤其梁啟超對《世界史綱》的翻譯與校訂出力甚多。書中跨學科領域的宏觀敘事,以及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範疇的書寫,也對梁啟超試圖改造中國史學、將史學科學化的「新史學」志業,提供了刺激與示範。威爾斯以演化論為基礎而欲塑造人類共同歷史的嘗試,雖然獲得部分中國讀者的讚賞,卻也遭到雷海宗等人批評仍然未脫離「歐洲中心論」思維,以西方的歷史發展為基準去比較非西方文明。
    關鍵字:威爾斯、世界主義、普世史、梁啟超、新史學
    書 評
    侯坤宏,《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劉 瓊 PDF 201
    回上一頁
    FB網站 RSS 2010優勝網站

    Copyright 2016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作權所有 未經授權 請勿任意轉載

    台北市115201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886-2-2782-4166 傳真:886-2-2789-8204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保有個人資料檔案公開項目